夜看扬州市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内容: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创作背景

:  此诗是王建在魏博幕奉命出使淮南,夜游扬州市有感而作。王建的这首诗对扬州的夜市作了简单概括的描述,并从中可以看到那时的夜市已十分热闹,以至营业时间出现通宵达旦的繁荣景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扬州城里夜市繁华,千灯万火映照碧云,高楼内外到处可见浓妆艳抹的女子,那些寻欢作乐的游客纷纷而来,络绎不绝。 如今的天下纷乱不已,再也不像以往的太平盛世那样,但想不到这里依然是笙歌一片,通宵不散。 注释 扬州市:扬州(治江都,今江苏扬州市)的指定商业区。买卖交易必须在市内进行。按规定,诸州、县可以设市,称××州市或××县市。如某州、某县有一个以上的市,则在市前冠以方位或其他词语加以限定,如东市、西市等。 夜市:夜间的集市。《唐六典》卷二十:“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夜市显然突破了这个规定,反映唐时城市商业的繁荣。 碧云:碧空。 红袖:原指女子的艳色衣衫,这里借代女子。 纷纷:众多。 时平日:承平之日。 自:语气助词,表肯定,无实义。 笙歌:歌舞的音乐。笙,簧管乐器。此处泛指乐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 晓闻:通宵达旦。

赏析

:  这首诗从其夜景着笔,可说从一个重要侧面表现了扬州的繁华,连同诗人的感慨。   前两句实写扬州夜景。首句写其静景。“千灯”,说明灯之多。诗人在地面“千灯”和距离地面遥远的“碧云'之问只用一个“照”字,就将夜晚扬州灯光的光亮程度真实表现了出来。次句则写动景,整个扬州市,酒楼多,歌妓多,乘兴吃酒玩乐的商客多;而这“三多”合为一体,就使扬州市的夜晚成为一个喧嚣的、旋转的世界。   三、四句写诗人的感慨。看到眼前繁盛景象,诗人不禁联想到扬州以外广大地区的萧条败落。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唐帝国整体机制日见衰朽,外患频仍,内忧不绝,所以诗人感慨“如今”时局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安定太平了。可是这种国势日衰景况在扬州好像还没有被感知到,人们仍然由着自己的心性,踏着乐器吹奏出的节拍,载歌载舞,通宵达旦。这中间虽有辛辣的嘲讽,但更多的还是对人们感觉迟钝而表现出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不惟内容深刻,而且构思精奇。诗人巧妙地由写扬州繁华夜景开局,最终却落在将人们视线引向对整个唐帝国命运的思考上,显示出一种讽喻的创作意向。

永王东巡歌·其三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

烛影摇红 春雨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声声慢 月夜金合欢盛开感赋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买陂塘 咏雁

菩萨蛮十首 其一 仿温助教体

古意六首

菩萨蛮十首 其二 仿温助教体

送诸暨王主簿之任

菩萨蛮十首 其三 仿温助教体

山石

赠程处士

菩萨蛮十首 其四 仿温助教体

临平道中

菩萨蛮十首 其五 仿温助教体

吟剑

菩萨蛮十首 其六 仿温助教体

菩萨蛮十首 其七 仿温助教体

落叶

渔家傲·东昌道中

问舟子

菩萨蛮十首 其八 仿温助教体

天香·烟络横林

菩萨蛮十首 其九 仿温助教体

菩萨蛮十首 其十 仿温助教体

估客行

唐多令·寒食

观别者

不遇咏

陶渊明与他的五柳

水仙子·春风骄马五陵儿

天边行

小桃红·一城秋雨豆花凉

谒金门·留不得

菩萨蛮

长相思

浪淘沙

探春慢·衰草愁烟

金陵驿·其一

凭栏人

卜算子·雪江晴月(回文,倒读《巫山一段云》)

晓行黄浦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和静仁先生旧历元旦原韵

坐万顷堂望太湖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游惠山得阳冰听松拓本

庐山烟雨浙江潮

早春

朝天子·西湖

浪淘沙·小绿间长红

朔风

重别梦得

次疚侬韵

客里

排愁

清平乐·莺啼残月

十载

春暮西园

霜降节风雨数日夜感而赋此

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辜负

杂诗

初冬夜饮

送杨长史赴果州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骤雨

卜算子·苕霅水能清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送别彤皆游幕江宁步支洲韵

归雁二首

题溥新畬山水画幅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

宿云梦馆

鹧鸪天·嫩绿重重看得成

天目

赠亚子

清平乐·将愁不去

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

中年

金陵夜泊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曹仁宪谨荣寿七言截句 其二

曹仁宪谨荣寿七言截句 其三

曹仁宪谨荣寿七言截句 其四

采桑子·金风玉露初凉夜

解佩令·自题词集

谒九江朱先生祠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草堂留别呈简岸先生

迎仙客·括山道中

除夕书怀二首寄秋枚 其一

生查子·年年玉镜台

行舟

除夕书怀二首寄秋枚 其二

武林乱后,未得贞壮书,赋此讯之,丙辰小除夕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ISBN图书库 专业库 大中专院校库 必远播 关于我们 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题库 中考体育题库 古诗词 京ICP备1905221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