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作者:周邦彦 朝代:宋代内容: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创作背景

:  清人沈雄《古今词话》引宋人陈鹄《耆旧续闻》记载,这首词是周邦彦写给汴京名妓李师师的,但此说未必可信。《清真词》编此词人“春景”类,无题,考其内容,显然是描写“闺情之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柳眉是那样的秀美,只有妩媚的春山能与之比美,可惜它却皱得紧紧的。别让泪水打湿了花枝,使花儿也像人一样消瘦。 因为知音难觅,她那清亮圆润的玉箫声已经很久听不到了。如果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倚着栏干发愁?那就问一问长亭前的柳树吧! 注释 一落索:按:《六一词》有《洛阳春》词,即此调,又名《玉联环》,皆北宋之旧名。《词统》作《一络索》。双调46字。上、下阕各23字4句3仄韵。共:介词,同、跟。春山:古诗中一般将美人的秀眉比喻为春山。春山:春天里的山野。 可怜:可惜。长皱:指经常愁眉不展。 湿:沾湿,打湿。 清润:形容她吹萧时乐声清亮幽润。玉箫:玉制的箫,此处为箫的美称。闲久:闲置巳久,久未吹箫。 知音:喻知心人。 但:只。取:助词,表动态。亭:古代设于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

赏析

:  清·刘熙载《艺概》指斥周邦彦词“周旨荡”,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纸杂志亦不乏贬斥之词。其实,《清真集》编入“春景”类,描写闺情之作的词,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委婉含蓄、别开生面,这首小令就是其中一首。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首先描写女子的外貌。以“春山”喻眉毛,以个别代整体,写人之美,五代冯延巳即有“低语前吹频转面,双眉钦恨春山远”。美成用“争秀”二字,有意同“春山”比秀,比“春山”更秀。“争”字意味深长,以动写静,更见生动。因为词人善于点化,化腐旧为新鲜,远比“淡淡春山”、“淡扫蛾眉”、“春山八字”、“眉蹙春山”具有新意。   “可怜长皱”充满词人的主观情感。“春山”喻眉颇具清俊之气。上句写外貌,下句表现内心愁怨。只描摹秀眉之美,让人想象其容貌之俊。层层翻出新意。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承上,以花喻人的容貌,写哀怨情况。“清泪滴花枝”形容女子因伤心而落泪,呈现出一个美的画面,虽非首创,确也奇异。唐·白乐天《长恨歌》用“玉容寂莫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妃伤心掉泪;冯延巳《归自谣》用“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亦系客观描写,而周词运用翻进一层的手法。用花瘦比人瘦,古人诗词也用过,宋·黄庭坚《蓦山溪》‘‘春风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写伎女陈湘,也是客观描写,没有写出诗人内心之感受。而周词活用前人词句,不重复前人意思,另辟新境:似乎少女娇嫩的脸上,连几滴眼泪都禁受不得,会“滴破胭脂脸”。着眼于花,花人合一,用笔深婉。同宋-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词人无限的怜惜之情,渗透着词人无尽的关切之感。推陈出新,别出心裁,曲折顿挫,摇曳生姿。将那委婉的情致、深厚的意韵,有层次地有深意地不断传出,故有“词家神品”(王又华《古今词论》)之赞誉。   上片主要写外貌,下片着力写内心。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清润”句承上,从侧面烘托女子的低沉情绪、满腹愁思。写其愁恨,先写“玉箫”,是象征,作陪衬。人物的风姿、孤寂从“知音稀有”中显露无遗。“知音稀有”是全词之主旨,也是愁恨的原因。既说明其才艺出众,又点出其歌伎身份。昭君出塞,尚有琵琶以寄幽怨,词中女子连托玉箫以寄相思的心情都没有了,深化了“知音稀有”的程度。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欲知”、“但问”与上片“可怜”、“莫将”前后照应,连属成句,巧设问答,运用相同的笔法,既像是女子自我内心的剖白,“顾影自怜”,又像是词人对女子的深切怜悯与体贴人微。“日日倚栏”、“亭前柳”,会使人不禁想起唐·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见柳就会引发离愁,触动闺情。词中女子日日倚栏凝望,离愁别恨,日积月累,积久弥多,足见闺怨之深。杨柳是愁怨的见证,“愁”而但问“亭前柳”。最后轻点一笔,一切都得到解释,全词也一气贯通了。据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上(天籁轩刊本)云:“周美成精于音律,每制新调,教坊竞相传唱,游汴尝主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欲知……但”,虚词的使用,显示出一种跌宕生姿的态势,回荡着愁恨的旋律。点出“日日愁”,同上片“可怜长皱”上下呼应,又“问取亭前柳”同“莫将清泪滴花枝”前后照应,进一步渲染。向亭前柳“问取”,暗示因离别而伤感而愁怨,含蕴深沉。   一曲小令,化用前人诸多诗词名句,自成佳制,别创新意。诚如《乐府指迷》所云:“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沈义父所说值得仔细体味。宋·张耒《秋蕊香》‘‘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依旧”,可以作为这首词的注脚。   “闺情”这个题目,是宋词中常见的。但周邦彦词写得新颖别致,不同凡响。闺情词自必以描写闺中女子为主,此篇不同凡响,就在于在同类题材中,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无称艳的辞藻,无刻意的雕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含蓄委婉的笔致、清淡雅致的风格,给人以轻松率意之感。   这首词以“知音稀有”为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知音之叹是传统的题材。从上古“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到中古“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唐·杜甫《哭李常侍峄》),“知音谙吕”,“知音识曲”。自先秦、汉魏,乃至唐宋,“知音”一词时见出现。就是周邦彦《清真集》中,也时有知音之叹,如《意难忘》‘‘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至于(玉楼春》所谓“玉琴虚下伤心泪,只有文君知曲意”,乃是词人感伤官场难逢知己而向青楼混迹之悲;《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的女子,以及这首词中的女子,都是写歌伎知音之叹,同时也寄寓了词人个人的知音之感。

和静仁先生旧历元旦原韵

坐万顷堂望太湖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游惠山得阳冰听松拓本

庐山烟雨浙江潮

早春

朝天子·西湖

浪淘沙·小绿间长红

朔风

重别梦得

次疚侬韵

客里

排愁

清平乐·莺啼残月

十载

春暮西园

霜降节风雨数日夜感而赋此

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辜负

杂诗

初冬夜饮

送杨长史赴果州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骤雨

卜算子·苕霅水能清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送别彤皆游幕江宁步支洲韵

归雁二首

题溥新畬山水画幅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

宿云梦馆

鹧鸪天·嫩绿重重看得成

天目

赠亚子

清平乐·将愁不去

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

中年

金陵夜泊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曹仁宪谨荣寿七言截句 其二

曹仁宪谨荣寿七言截句 其三

曹仁宪谨荣寿七言截句 其四

采桑子·金风玉露初凉夜

解佩令·自题词集

谒九江朱先生祠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草堂留别呈简岸先生

迎仙客·括山道中

除夕书怀二首寄秋枚 其一

生查子·年年玉镜台

行舟

除夕书怀二首寄秋枚 其二

武林乱后,未得贞壮书,赋此讯之,丙辰小除夕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题丁叔雅遗墨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九月晦夜,梦中得“江上梅花影”五字,寤后续成一诗,题陈师曾水墨兰石

探芳信·为春瘦

酬周印昆见赠之作兼慰其悼亡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十九夜北海待月作

南歌子·玉漏迢迢尽

酬周印昆

别匡山

鹤冲天·闲窗漏永

冬至 其一

冬至 其二

促织

冬至 其三

冬至 其四

雪后问讯张鹏翘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除夜答宾虹寄画

惜黄花慢·送客吴皋

元夜得闵孙奭赴为诗哭之

题方正学溪喻遗文原稿为马武仲

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东阁即事

对雨

风流子·枫林凋晚叶

读周印昆夕红楼诗题赠

朱仙镇谒岳王庙

春怀有寄

中秋泛月独酌

中秋望月有怀邓秋枚书寄藤村老屋

谢新恩·樱桃落尽春将困

酌酒与裴迪

梅庄送邓秋枚之海上

蝶恋花·急景流年真一箭

苏幕遮·送春

盆兰久不放花七月晦日忽生两茎欣然赋之

水仙子·渡瓜洲

八月二十八日破晓出长台关

登伯牙琴台见菊花

穷边词二首

齐天乐·齐云楼

寒食还陆浑别业

大梁道中

ISBN图书库 专业库 大中专院校库 必远播 关于我们 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题库 中考体育题库 古诗词 京ICP备1905221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