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僧伽塔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内容: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创作背景
: 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通判任,路过泗州僧伽塔,作了这首诗。一说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时作者奉命移知湖州,经过泗州。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边,逆风刮了三天,黄沙阵阵扑面。
船上的舟子都劝我去向僧伽寺祈祷,果然,一炷香还未烧尽,旗子已哗哗向南舒卷。
船走得快如飞箭,转眼间长桥失去了踪影,到龟山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
最高尚的人从不厚此薄彼,我呢,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为得到顺风而欢欣。
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离去的人要顺风,来的人又对逆风抱怨。
如要让人人祈祷都如愿,老天爷岂不是一天要万化千变?
我如今自身与世俗两不相关,去没有什么追求,来也没什么留恋。
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无所谓不便。
每次到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厌倦。
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如今见到的已不是澄观苦心经营所建。
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带来的俗尘玷污了你的丹梯,请让我登上你,饱览群山环绕下的淮河两边。
注释
⑴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僧伽(qié):唐高僧,西域何国人,俗姓何。龙朔初入中原,卒葬泗州,建塔供养,即僧伽塔。
⑵汴:汴河,在徐州合泗水东流入淮。
⑶旗脚转:指改变了风向。
⑷长桥:在泗州城东。
⑸龟山:在泗州东北的洪泽湖中。传大禹治水获无支祁,镇于此。
⑹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里指僧伽。
⑺便:便利。
⑻刈(yì):收割。
⑼遂(suì):如愿,顺意。
⑽悠悠:遥远莫测。
⑾“退之”二句:指韩愈《送僧澄观》诗。僧伽塔遭水漂火焚,贞元十五年由僧澄观重修,为著名建筑师喻浩所设计。韩愈诗纪建塔始末,中云:“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抉半天赤。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藉藉。”澄观,唐代名僧,曾重建僧伽塔。
⑿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是作者自指。丹梯:指塔中的梯子。
⒀淮甸:指淮河一带地区。甸,城外名郊,郊外名甸。赏析
: 苏轼工于七古,汪洋恣肆,妙设譬喻,直逼唐代李、杜,同时又在记事写景中恰到好处地穿插说理,倾诉心情,语词往往诙谐风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公认为宋代第一作手。这首《泗州僧伽塔》诗,很能代表苏轼七古的风格。
“身世悠悠”等语,反映他当日心情;但其中较多地讲的是祷风于神的事。妙在即事说理,灵巧地揭露了神灵之虚妄,“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这首诗先写昔日(治平三年(1066)护父丧归蜀)南行过泗祷风于神,有求辄应的事。“逆风三门沙吹面”,极写风阻之苦;“香火未收旗脚转”,极写风转之速;“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朝饭议”,极写风转后舟行之快。诗说自己的船在这里受阻,听从舟子的劝说,去向僧伽塔祈祷,果然“香火未收旗脚转”,变了顺风,得以顺利前进。梅尧臣《龙女祠祈风》:“舟人请余往,山庙旗脚转”,“长芦江门发平明,白鹭洲前已朝饭”,写在苏轼诗前,苏诗构思当受梅诗影响。苏诗写得生动流畅,胜于梅诗。
特到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因祷风得遂而赞颂神灵之力;相反,他却由此发出一通否定神力的议论。“至人无心何厚薄”,看来好象抬高神沸,实则目的在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为道家以“至人无己”为修养的最高境界;而佛家讲“无人我相”,也是以“无心”为妙谛的。既本“无心”,即当无所厚薄;而“有求必应”,就不是“无我”而是有所厚薄了。妙在并不点破,反而说“我自怀私欣所便。”这意思是说,当时得风而欣喜,不过是自己私心,而神佛本来并无厚此薄彼之意。就行船来说:南来北往,此顺波逆,“若使人人祷辄遂”,风向就要一“日千变”了。这是一个极寻常的眼前事实,但从来无人从这里想到神佛之妄。孔灵符《会稽记》所言樵风泾故事,是讥“人心不足”的,与苏拭用意并不相同。“耕田欲雨刈欲晴”,是用来为下句作警。后来张耒在《田家词》中把它加以铺写,但归结为“天公供尔良独难”,亦显与苏轼原意相悖,点金成铁。用比较法讲古诗,不应看其形式之似,还应就作者用心细加区析。
宗教,总是宣扬神力,鼓吹以祷祀求福佑的,所以苏轼这一点破是很有意义的。苏轼早年便认为“天人不相干”(《夜行观星》)其对佛、道,只是取其“至人无心”,超然自得,并非迷信;他后来一些求雨祷雪之诗,大抵皆视神灵如朋友,以“游戏于斯文”(黄庭坚语)。以前后之作例之,苏轼不信神佛是有思想墓础的。既有这样思想基础,又善于捕捉形象,且带着感情说话,故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一个很深奥的哲理命题,他写得如此生动有趣,这是很不容易的。
接下去,用“我今”与“我昔”相对照;但如径直地写今日求风不遂,那就平弱了。他且不言风,而说心倩。“身世两悠悠”,就是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讲的“世与我而相遗”之意,亦即是说:世俗既不能了解自已,自己也不肯降心从俗。这是由于与王安石“议论不协”而引起的。就事论事,苏轼当时对新法认识不足,他后来也承认这一点。诗中好在一带而过,措词也还有分寸。正由“身世悠悠”,所以来去无心,去留任便,因而得行固好,留亦“不恶”。自己对去留无所谓,神也就懒得应其所求。明明是求风不验,却说“神亦倦”,给神开脱,语极微婉。明明由“议论不协”,心情苦闷,却“极力作摆脱语”(纪昀评语),不失豪放本色。这诗中有些话是很不容易措词的,他能说得如此明朗、如此自然、如此有趣,“纯涉理路,而仍清空如话”(纪昀评语),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层层波澜,一齐卷尽,只就塔作结”,洵属“简使之至”(纪昀评语)。但“简便”也不是简单。他用“退之旧云三百尺”(韩愈《赠澄观》诗)凌空插入,笔势奇妙。僧伽是高僧,塔为喻浩设计的著名建筑(见《中山诗话》),其中有很多可写的话,他只用“澄观所营再修今已换”一语,将其一带而过,很快转入登塔看山。“百尺”“丹梯”,“群山”在望,着墨不多,境界开阔,且与上文“留不恶”遥遇相应,结构绵密。“无心”于仕途得失,有意而于大好河川,襟怀之豁达、趣味之高尚,皆意余言外。正由豁达豪迈,才敢于否定神权;复由其观察入微,“刻决入里”,故深探妙理,趣味横生。“姑知豪放本精微,不比凡花生容慧”(苏轼《题吴道子画》),可谓“夫子自道”。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九日
即席送诸贞壮南昌之行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蝶恋花·落落盘根真得地
题天梅万树梅花绕一庐卷子
病中
南归治装箧中得亡儿旧函
蜀道后期
海夜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二月十二日过新汀屈翁山先生故里,望泣墓亭,吊马头岭,铸兵残灶。屈氏子孙出示先生遗像,谨题二首 其一
二月十二日过新汀屈翁山先生故里,望泣墓亭,吊马头岭,铸兵残灶。屈氏子孙出示先生遗像,谨题二首 其二
天平山中
相逢行二首
北郭展墓
晚渡珠江岸侧未归
寄内
沉醉东风·闲居
采桑子·重阳
七月初六日赴沪海上大风
菩萨蛮·月华如水笼香砌
初到杭州宿三潭晓起望湖
南屏谒张苍水墓
游兰溪 / 游沙湖
吴门道中二首
岳坟
青阳渡
山居杂咏
题孤山放鹤亭
吉祥寺赏牡丹
过灵隐寺见洪杨劫后遗迹
登六和塔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水口行舟二首
别西湖兼呈西溪长何庚生丈
谒金门·杨花落
临江留别秋枚
夏初雨后寻愚溪
风流子·秋郊即事
春晚典衣购书数十部
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
菩萨蛮·为春憔悴留春住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为黄诏平题绣角笺
曼殊自日本寄画,作风絮美人,题为“调筝人绘”,命之曰“春愁”,赋此答之
放后遇恩不沾
登河北城楼作
中秋步月用丁未海上韵
渔父·云溪湾里钓鱼翁
自题蒹葭图寄黄宾虹索画
题蔡哲夫新得汉六花铜镜拓本
九日同春坡道人登高
十月十一夜月中有怀曼殊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
寒夜读白石道人集题后
十二月十七日,偕崔劭南、任子贞,出东郊过息鞭亭小饮
元宵观剧作
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登锦城散花楼
南园诗社重开呈梁节庵先生
宿赞公房
题黄叶楼报刘三为予题蒹葭图之作
答武陵太守
晚过东园独饮月上乃归
游斜川
七月二十六日出北郭昌华亭晚饮节庵先生玉山草堂
中秋夜集小画航斋与陈述叔谈诗
蓝桥驿见元九诗
送人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醉留东野
春尽日,戴翰峰、朱湘帆、谭少沅、邓君寿、恭叔昆仲过访湖舠,泛棹泮塘,晚饮小画舫斋,听曲送春
题广雅书院
殿前欢·碧云深
广陵赠别
雨中与陈树人同坐湖舠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重别李评事
晚过岭学祠
醉时歌
七夕寄海绡楼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中秋宴集黄园与述叔谭诗并寄树人日本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十二月望后雨中过罗岗洞探梅有寄
鹧鸪天·博山寺作
北游将发,夜中读张筱峰寄诗,有:“我效紫阳论荀彧,与君不负廿年交”句,既感其意,赋此谢之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李茗柯属题《寒夜听琴图》,三年未答,春夜雨中成句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四月十二日,登舟北发,同里诸子远送江干,留别一首
宣南秋夜过胡夔文明日简赠
题张氏隐居二首
七夕
京邸重晤敷庵醉中赋赠
生查子·诉别
虞美人·黄昏又听城头角
与马夷初登江亭,晚饮市楼,并寄贞壮、秋枚、宾虹、子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