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内

作者:孔平仲 朝代:宋代内容: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赏析

: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沉醉东风·闲居

采桑子·重阳

七月初六日赴沪海上大风

菩萨蛮·月华如水笼香砌

初到杭州宿三潭晓起望湖

南屏谒张苍水墓

游兰溪 / 游沙湖

吴门道中二首

岳坟

青阳渡

山居杂咏

题孤山放鹤亭

吉祥寺赏牡丹

过灵隐寺见洪杨劫后遗迹

登六和塔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水口行舟二首

别西湖兼呈西溪长何庚生丈

谒金门·杨花落

临江留别秋枚

夏初雨后寻愚溪

风流子·秋郊即事

春晚典衣购书数十部

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

菩萨蛮·为春憔悴留春住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为黄诏平题绣角笺

曼殊自日本寄画,作风絮美人,题为“调筝人绘”,命之曰“春愁”,赋此答之

放后遇恩不沾

登河北城楼作

中秋步月用丁未海上韵

渔父·云溪湾里钓鱼翁

自题蒹葭图寄黄宾虹索画

题蔡哲夫新得汉六花铜镜拓本

九日同春坡道人登高

十月十一夜月中有怀曼殊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

寒夜读白石道人集题后

十二月十七日,偕崔劭南、任子贞,出东郊过息鞭亭小饮

元宵观剧作

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登锦城散花楼

南园诗社重开呈梁节庵先生

宿赞公房

题黄叶楼报刘三为予题蒹葭图之作

答武陵太守

晚过东园独饮月上乃归

游斜川

七月二十六日出北郭昌华亭晚饮节庵先生玉山草堂

中秋夜集小画航斋与陈述叔谈诗

蓝桥驿见元九诗

送人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醉留东野

春尽日,戴翰峰、朱湘帆、谭少沅、邓君寿、恭叔昆仲过访湖舠,泛棹泮塘,晚饮小画舫斋,听曲送春

题广雅书院

殿前欢·碧云深

广陵赠别

雨中与陈树人同坐湖舠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重别李评事

晚过岭学祠

醉时歌

七夕寄海绡楼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中秋宴集黄园与述叔谭诗并寄树人日本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十二月望后雨中过罗岗洞探梅有寄

鹧鸪天·博山寺作

北游将发,夜中读张筱峰寄诗,有:“我效紫阳论荀彧,与君不负廿年交”句,既感其意,赋此谢之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李茗柯属题《寒夜听琴图》,三年未答,春夜雨中成句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四月十二日,登舟北发,同里诸子远送江干,留别一首

宣南秋夜过胡夔文明日简赠

题张氏隐居二首

七夕

京邸重晤敷庵醉中赋赠

生查子·诉别

虞美人·黄昏又听城头角

与马夷初登江亭,晚饮市楼,并寄贞壮、秋枚、宾虹、子贞

点绛唇·一夜东风

寄贺方回

雪朝寄述叔

怀贞壮却寄

送韩侍御之广德

临高台

偶成

江城子·癸酉春社

圣无忧·世路风波险

得子贞书

赠傅都曹别

南归至沪寄京邸旧游

甲寅二月南归过邓尔雅为题水周堂图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寒食日北发,子贞远送香江,雪一、春坡置酒太白楼,话别留诗

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宿潭柘寺与同游诸子拈韵分得佳字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ISBN图书库 专业库 大中专院校库 必远播 关于我们 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题库 中考体育题库 古诗词 京ICP备1905221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