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代内容: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创作背景
: 这首诗约作于宋宁宗庆元(1195—1200)年间,当时作者年老退休,隐于家乡吉水,某个春日东山有晴后雪景,作者赏而作此组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只知道寻觅胜景而忘了天寒,偶立在春风中夕阳晚照之间。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软红的光芒里涌来座座银山。
东山的积雪留不到天放新晴,多成了湿润的泥土少许成冰。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发愁适合观赏而不适合攀登。
注释
东山:指作者家乡的山。
逐胜:寻觅胜景。
银山:形容雪后东山如银山。
群山:指东山。新晴:刚放晴的天气。
泥融:湿润的泥土。赏析
: 这组诗的题目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第一首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这首诗作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候。东风轻拂,万物开始复苏,四山开始挣脱冬日的枯黄,泛出片片青绿。诗人整日都在追逐那一片片青绿,早已忘记了早春还有丝丝寒意。在春风夕照间停留,环顾群山,原来此刻最美的是东山上那一片雪。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现出来。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第二首诗描写了阳光照耀下东山积雪消融的景象。随着时间推移,东山上的雪渐渐消融,多是变成了湿润的泥土而少许成冰,而这时还没到新晴之时。这就是前两句所写,不仅很好承接上一首点出雪后消融的景象,而且为下面“宜看不宜登”讲明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这句“最爱东山晴后雪”在前首同样的位置就出现了,而再写一次就进一步表现了对东山之雪的喜爱,这样的情感是非常有力的。但略不同于前首,这句话的是带有些许愁意的。第四句直接点出了愁,作者所愁的是“宜看不宜登”,可以远观而不可登攀近赏,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十分失望的,而且其中又隐含着对白雪消融掉的可惜。采桑子
浣溪沙五首 其五 和韦庄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春日杂咏
过百家渡四绝句
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
临江仙
华子冈
登楼望水
虞美人 其四 和顾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浣溪沙
赠外孙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
风入松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
天仙子 其一 和韦庄
明月逐人来
遗爱寺
折桂令·自述
众星罗列夜明深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少年行四首·其三
醉太平 其二 戏仿曲中短柱体
次石湖书扇韵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南乡子 其三
幽州夜饮
渡黄河
回中作
虞美人
上元竹枝词
晚春田园杂兴
泛吴松江
醉太平 其一 戏仿曲中短柱体
鹤冲天·梅雨霁
塞下曲四首·其一
宿甘露寺僧舍
南歌子
沧浪静吟
塞下曲·其六
感春
浣溪沙 京漳道中
清明
行香子 自题所作词
二月二日
八声甘州
浣溪沙·云淡风高叶乱飞
浣花溪记
后催租行
浣溪沙五首 其二 和韦庄
望江怨·东风急
昭君辞
采桑子 题因百词集
浣溪沙·雪里餐毡例姓苏
和端午
临江仙
午日观竞渡
独望
华清宫三首·其一
庆宫春·双桨莼波
青玉案 题冯问田先生《紫箫声馆诗集》
京都元夕
雁儿落过得胜令·忆别
临江仙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醉落魄·江天云薄
桃源忆故人·暮春
浣溪沙
玉连环影·何处
望江南·暮春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对酒
玉台观
春游
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枝
登总持阁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连理枝 咏唐柳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酬丁柴桑
江上看山
清明二绝·其二
卜算子·春情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鹊桥仙
清明二绝·其一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江城子二首 其一 和韦庄
夏城坐雨
定风波·暮春漫兴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灼灼花
大德歌·夏
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