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看山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内容: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创作背景
: 嘉祜四年(1059年),苏轼从眉山赴汴京途中,途径荆州,乘船江行,看到两岸的群山心中充满不尽的喜悦之情,其中被巫山秀美艳丽景象、巍峨的气势所吸引。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以多维多角度地描写船行之速,来表现诗人当时的奇趣盎然。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
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注释
走马:奔跑的骏马。
倏忽:很快地,忽然。
槎(chá)牙:形容不齐的样子。
变态:改变形态。
杂沓(tà):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微径:山间小路。
缭绕:回环旋转。
展开阅读全文∨赏析
: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清明二绝·其二
卜算子·春情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鹊桥仙
清明二绝·其一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江城子二首 其一 和韦庄
夏城坐雨
定风波·暮春漫兴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灼灼花
大德歌·夏
临江仙
赠渔父
浣溪沙
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虞美人 其一 和顾夐
摊破浣溪沙·五里滩头风欲平
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破阵子
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小桃红
数日
定风波六首 其二
咏初日
河渎神·汾水碧依依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
赠羊长史·并序
浪淘沙·一泊沙来一泊去
风入松
清明日狸渡道中
浣溪沙五首 其三 和韦庄
从军北征
铜爵妓
后游
破阵子 南园看枫
江城子·咏史
蝶恋花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鹧鸪天 旧作此词,稿弃故纸堆中,一夕为鼠子衔出,重吟一过,未能割弃,因复录此
两同心·巍巍剑外
清平乐
谒金门·风丝袅
钓台 / 夜发严滩
浣溪沙
六一居士传
过许州
女冠子·淡花瘦玉
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
女冠子·春山夜静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菩萨蛮·柳花飞处莺声急
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渔歌子·柳垂丝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风入松
鹧鸪天
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
凉州词三首·其三
夜渡江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南歌子·寓意
木兰花慢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鹧鸪天
馈岁 / 别岁 / 守岁
浣溪沙 其二 和毛熙震
瀑布
菩萨蛮五首 其四 和韦庄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初见嵩山
中秋玩月
咏菊
摸鱼儿·东皋寓居
定风波 其六 再悼伯屏
浣溪沙
九日登长城关楼
西征赋
七绝·苏醒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临江仙
魏城逢故人 /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诉衷情·秋情
伶官传序
柳梢青·吴中
如梦令·满院落花春寂
南柯子
鹊踏枝 其八 和冯延巳
太史公自序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货殖列传序
临江仙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原早秋
山鬼谣·问何年
梅圣俞诗集序
鬲梅溪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