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寓意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内容: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创作背景

: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在凤翔通判任的苏轼赴长安,往岐山,过宝鸡,重游终南山,游途中遇到晴雨变化,苏轼由景生情写下该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下雨了,天色暗了下来,一开始怀疑是夜色降临。雨过后,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殷红的夕阳挂在山峰上,显得一片明朗。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轻捷的马蹄。 早上从酒中醒来,却还感到疲困,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虽然身在蓝桥,但是哪里找得到梦中情人,只有多情的流水陪伴着人行走。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斜照著山:斜照,夕阳,斜阳。著(zhuó)同“着”,附着,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期间。词中描写了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此词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  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淡云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   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

鉴赏

:  上片写出游途中的晴雨变化,以及骑马赶路的轻快心情。起笔用对句,写出了近乎奇妙的天气变化:“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一个“暗”字,从色彩与光线着笔,兼有暗淡、昏暗以至黑暗诸义,再加上“疑夜”的渲染,令人想见天低云暗、雨意浓酣以及雨水如注的景象。一个“报”字则将风人格化了,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一种奇观,而且写出了人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开始还怀疑是夜色降临,而雨霏天晴,只在转瞬之间,心中仿佛也一下子亮起来。这里不带有对大自然神秘性的恐惧,而是对其偶然出现的奇观的欣赏,并写出了从忧疑(恶劣天气对出行在外的人不利)到安详的心态。后来苏轼在出判杭州时写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诗句诗中的“忽”字与该词中的“忽”字,在洞识天象、曲传心态方面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紧承前句,描绘出傍晚放晴后的景象。“明”字与首句“暗”字相呼应,又与次句隐写心态的意思相承,进一步表现出心境的开朗。全句很像是一幅色彩鲜明、轮廓清楚的写生画,使人想起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它又像是影视中的一个远镜头,为下文写苏轼自身的活动交代了白然背景。“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一句,则像是连续推出三个近镜头,分别现出了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最后推出一个特写镜头,轻捷的马蹄。这里写草,写沙,写路,各具特点和美感,都是为了衬托出骑在马背上的人在匆匆赶路(已近黄昏,天光有限),以及苏轼的轻快的心情。这是一种借物写人的手法。   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着重写旅途的劳顿以及对神仙之事的遐想。“卯酒醒还困”,这是该词中唯一的一句叙述,交代了苏轼早晨饮酒登程,以壮行色这一有关情事,以及此刻虽从酒中醒来,却感到疲困的状态,整天的鞍马劳顿全在不言之中了。尽管如此,苏轼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仙材梦不成”一句便是此种情境下说出的俏皮话,但苏轼却止不住地对神仙之事的遐想。“蓝桥何处觅云英”借唐传奇《裴航》中的神话故事,写苏轼自己幽渺的情思,隐隐透露了苏轼的遁世思想,也为作品平添了几分超逸的情致。末句仍依此思路下笔,“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却留有有余不尽的韵味。因为在词人想象中,山间流水有可能与神仙境界相沟通,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因而闯入桃花源的描写,以及张旭《桃花溪》诗中“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句子,其用意与苏轼相近。当然,那样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用“只有”二字表示了轻轻地叹惋。苏轼在旅途中为什么会联想到神仙之事呢?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山地清幽的环境激起了苏轼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上片的山水描写像是一种伏笔。二是作者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写该词时虽然才28岁,而遁世观念却早已产生了。   这是一首双调的词,前、后两段声律完全相同。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下句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该词是苏轼的早期之作,以清奇、流动的美感显示出与传统的婉约词不同的特色。

木兰花慢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鹧鸪天

馈岁 / 别岁 / 守岁

浣溪沙 其二 和毛熙震

瀑布

菩萨蛮五首 其四 和韦庄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初见嵩山

中秋玩月

咏菊

摸鱼儿·东皋寓居

定风波 其六 再悼伯屏

浣溪沙

九日登长城关楼

西征赋

七绝·苏醒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临江仙

魏城逢故人 /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诉衷情·秋情

伶官传序

柳梢青·吴中

如梦令·满院落花春寂

南柯子

鹊踏枝 其八 和冯延巳

太史公自序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货殖列传序

临江仙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原早秋

山鬼谣·问何年

梅圣俞诗集序

鬲梅溪令

送孟东野序

舟过谢潭三首·其三

梦江南 其二 和皇甫松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小桃红 拟煤矿工人春节写给爱人信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菩萨蛮五首 其二 和韦庄

送薛存义序

东坡引

酷吏列传序

送杨寘序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秦楚之际月表

送石昌言使北引

堂成

殿前欢·大都西山

送石处士序

江城子

原州九日

青霞先生文集序

上京即事

水龙吟 立春日自西郊入城

送杨少尹序

白帝城最高楼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南乡子·秋暮村居

千秋岁

外戚世家序

浪淘沙·极目楚天空

临江仙

送区册序

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浣溪沙

释秘演诗集序

踏莎行 为老兵送人出关杀敌赋

送王含秀才序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

送虚白上人序

送韩子师侍郎序

送江陵薛侯入觐序

采桑子 其三 和冯延巳

观游鱼

送范德孺知庆州

鹊踏枝 其六 和冯延巳

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

梦后寄欧阳永叔

破阵子

西湖杂咏·春

雨后送李将军还祠偕同寅饮一杯亭

虞美人 其二 和顾夐

江上秋夜

浣溪沙

上之回

白石滩

早兴

进学解

鹧鸪天

忆江南·歌起处

戏为六绝句·其二

灼灼花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醉著

胠箧

ISBN图书库 专业库 大中专院校库 必远播 关于我们 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题库 中考体育题库 古诗词 京ICP备1905221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