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秋夜
作者:道潜 朝代:宋代内容: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创作背景
: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
井梧:井边的梧桐。
风吹断:风停了。断,止。赏析
: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浣溪沙
上之回
白石滩
早兴
进学解
鹧鸪天
忆江南·歌起处
戏为六绝句·其二
灼灼花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醉著
胠箧
横江词·其六
浣溪沙 寄涧猗
少室雪晴送王宁
菩提偈
采桑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琴诗
箜篌谣
喜迁莺·霜天秋晓
忆江南·多少恨
阙题二首
贺新郎·赋琵琶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送菊
拟咏怀十一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沁园春·十万琼枝
浣溪沙
在军登城楼
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
踏莎行
纪南陵题五松山
浪淘沙 用周晋仙明日新年韵,与家弟六吉
思佳客
早发
更漏子·春夜阑
题卢处士山居 / 处士卢岵山居
诉衷情 寄涧猗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浪淘沙·其三
定风波六首 其三
虞美人·槐阴别院宜清昼
晚次鄂州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
鹧鸪天
浣溪沙·锦帐重重卷暮霞
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南乡子二首 其二 游西山
寒闺怨
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减字木兰花·偶检丛纸中
避地司空原言怀
临江仙
沁园春·恨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谏太宗十思疏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别董大二首·其一
浣溪沙 北上途中阻兵,寓天地林
春日五门西望
唐雎说信陵君
南乡子·落日照楼船
臧僖伯谏观鱼
石碏谏宠州吁
大庭库
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
天仙子 其三 和韦庄
臧哀伯谏纳郜鼎
酒泉子·长忆孤山
谏迎佛骨表
冬青花
鹧鸪天
上书谏猎
贺新郎
齐宣王见颜斶 / 颜斶说齐王
召公谏厉王止谤
岳阳楼
范雎说秦王
踏莎行
野居偶作
祭公谏征犬戎
梦江南 其一 和温庭筠
宿楚国寺有怀
拟行路难·其一
踏莎行
咏秋江
襄王不许请隧
游九龙潭
满江红·思家
清平乐
吕相绝秦
江楼夕望招客
子产论政宽猛
司马错论伐蜀
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