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忆故人·暮春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内容:
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
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创作背景
: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暮春,苏轼在常润道中。该词是苏轼回忆起同友人陈襄,在寒食节出游西湖的情景所作。译文及注释
:译文
如同华胥一样理想的安乐和平之梦做完了,人在何地?只听得黄莺啼于红树。蔷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寂寞地进入了闲空的庭院。
温暖的春风不懂得留住花,却将它一片片地吹落到人们身上。楼上人远看着春天快要过去,满地长长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见归路。
注释
桃源忆故人:词牌名,又名《虞美人影》或《胡捣练》。上下两阙均为七六六五句,48字,句句用韵。
华胥(xū):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也作梦境的代称。
红树:盛开红花之树。唐时对黄莺有“红树歌童”的美称。
蔷薇(qiángwēi):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解:懂得。
着(zhe):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赏析
: 上片以神话之笔,写梦醒后词人在友人家所见之情景。“华胥梦断人何处”写醒景,理想安乐之境的梦做完了,主人不知何处去?“听得莺啼红树”写禽景,“莺啼”于“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写物景,蔷薇露水如香雨点点滴下。“寂寞闲庭户”写院景,寂寞笼罩着空闲的庭院。四幅图景组缀,一“红”一“香”与“梦断”、“寂寞”对印,给读者以寂寞空旷之印象。
下片以象征的笔法,回忆着写春游中所见到的景象,回答上片所提出的问题。“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这两句截取典型的镜头来突出暖风“不解”无情,花“着人”有情,那人是无情还是有情?“楼上望春归去”为回答之笔,“楼上望春归去。”楼上人是有情的,望春也应该有情,回到青春时期,永葆春意。然而纵观眼前景色,现实是无情的。最后一句“芳草迷归路”为点题之笔,正如词人《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二所写:“草长江南莺乱飞,年年事事与心违。”尽管满目芳草,却不见归途。
全词运用神话、象征的笔法与写实结合,借景喻意,含蓄深隽。借回忆寒食节出游之笔,巧妙袒露了词人自己对官场、功名的残酷的现实不满。尽管“莺啼红树”,“蔷薇香雨”,到头来却是“寂寞闲庭户”。“望春归去”,却是“芳草迷归路”,确属一场华胥梦。浣溪沙
玉连环影·何处
望江南·暮春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对酒
玉台观
春游
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枝
登总持阁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连理枝 咏唐柳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酬丁柴桑
江上看山
清明二绝·其二
卜算子·春情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鹊桥仙
清明二绝·其一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江城子二首 其一 和韦庄
夏城坐雨
定风波·暮春漫兴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灼灼花
大德歌·夏
临江仙
赠渔父
浣溪沙
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虞美人 其一 和顾夐
摊破浣溪沙·五里滩头风欲平
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破阵子
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小桃红
数日
定风波六首 其二
咏初日
河渎神·汾水碧依依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
赠羊长史·并序
浪淘沙·一泊沙来一泊去
风入松
清明日狸渡道中
浣溪沙五首 其三 和韦庄
从军北征
铜爵妓
后游
破阵子 南园看枫
江城子·咏史
蝶恋花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鹧鸪天 旧作此词,稿弃故纸堆中,一夕为鼠子衔出,重吟一过,未能割弃,因复录此
两同心·巍巍剑外
清平乐
谒金门·风丝袅
钓台 / 夜发严滩
浣溪沙
六一居士传
过许州
女冠子·淡花瘦玉
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
女冠子·春山夜静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菩萨蛮·柳花飞处莺声急
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渔歌子·柳垂丝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风入松
鹧鸪天
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
凉州词三首·其三
夜渡江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南歌子·寓意
木兰花慢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鹧鸪天
馈岁 / 别岁 / 守岁
浣溪沙 其二 和毛熙震
瀑布
菩萨蛮五首 其四 和韦庄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初见嵩山
中秋玩月
咏菊
摸鱼儿·东皋寓居
定风波 其六 再悼伯屏
浣溪沙
九日登长城关楼
西征赋
七绝·苏醒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临江仙
魏城逢故人 /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