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田中行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内容: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风掠过,秋野明净,池塘积水深又清,草中虫儿唧唧鸣。
长满苔藓的山石,浮起浓密的云气。挂着露珠的秋花,在娇滴滴地哭泣。
九月,荒地里的稻子参差不齐,发着冷光的萤火虫在斜径上低飞。
石缝里渗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灯,花朵似的点缀着松林。
注释
⑴秋风白:古人以白色象征秋天。秋风又称素风,素的意思是白。
⑵漻(liáo)漻:水清而深。啧啧:虫鸣声。
⑶云根:云雾升起之处。苔藓:青苔。
⑷冷红:秋寒时节开的花。泣露:露珠凝聚,有如泪珠。
⑸荒畦:荒芜的田地。叉牙:参差不齐。
⑹蛰(zhé)萤:藏起来的萤火虫。
⑺石脉:石缝。
⑻鬼灯:磷火。如漆:明亮如漆。点:一作“照”。赏析
: 诗歌开头三句吸收古代民间歌谣起句形式,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连出两个“秋”字,语调明快轻捷;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一清一浊,有抑有扬,富于节奏感。令读者读后仿佛置身空旷的田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四、五句写山。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写到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蓦然升起一缕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铺展,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为它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
六、七句深入一层,写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拖带着暗淡的青白色的光点。
八、九句再深入一层,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像漆那样黝黑发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泉水是人们喜爱的东西,看着泉水流淌,听着它发出的声响,会产生轻松欢快的感觉。人们总是爱用“清澈”、“明净”、“淙淙”、“潺潺”、“叮咚”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泉水。李贺却选用“滴沙”这样的词语,描摹出此处泉水清幽而又滞涩的形态和声响,富有艺术个性,色调也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末句描写的景是最幽冷不过的了。“鬼灯如漆”,阴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点松花”三字,又多少带有生命的光彩,使读者在承受“鬼气”重压的同时,又获得某种特殊的美感,有一种幽冷清绝的意趣。隆中对
浣溪沙 其二
夜下征虏亭
浣溪沙
归去来兮辞·并序
梦寻梅
南歌子
念奴娇
塞翁失马
愚公移山
临江仙·风水洞作
绮寮怨
咏雪 / 咏雪联句
高阳台
虞美人
菩萨蛮
陈情表
高阳台
智子疑邻
南楼令
浣溪沙
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采桑子
浣溪沙·记梦
陈元方候袁公
逍遥游(节选)
生查子
始得西山宴游记
叶公好龙
摊破采桑子 题旧藏时辰表中所嵌小象
公输
菩萨蛮
声声慢 友人画梅兰共一幅属题,用梦窗赋四香韵
晚秋夜
过秦论
孟母三迁
蝶恋花
揠苗助长
卖油翁
蝶恋花
夸父逐日
扫花游 夜读碧山赋秋声词,试步其韵
山花子
一毛不拔
虞美人·无聊
黔之驴
秋日
愚人食盐
点绛唇
山寺题壁
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
河中石兽
采桑子
画蛇添足
项脊轩志
采桑子
世无良猫
菩萨蛮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掩耳盗铃
菩萨蛮
惠子相梁
浣溪沙
精卫填海
鹧鸪天 和淮海
郑人买履
忆君王·依依宫柳拂宫墙
减字木兰花 山居秋夕
北人食菱
浣溪沙 题忆云词
渡江云
滥竽充数
鹧鸪天·列炬归来酒未醒
点绛唇
富人之子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父善游
人有亡斧者
生查子
晏子谏杀烛邹
铁杵磨针
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扁鹊见蔡桓公
清平乐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人成虎
宋定伯捉鬼
浣溪沙
蝶恋花
截竿入城
添字采桑子
朝三暮四
曾子杀彘 / 曾子烹彘
水调歌头 纳凉达晓始眠,醒后因书所得。五首 其一
荀巨伯探病友 / 荀巨伯探友
浩歌
嫦娥奔月 / 嫦娥飞天
杀驼破瓮
菩萨蛮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