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内容: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创作背景

: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 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 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 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注释 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不遇:没有遇到 吠:狗叫。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赏析一

: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赏析二

: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后来,李白因坐永王李璘事入狱,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杜甫在成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因'近无李白消息',写了一首《不见》诗怀念李白,担心他在外会闯祸,盼他早日归还'匡山'故乡。诗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次年,李白便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二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入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所以,吴大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诗筏》)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浣溪沙 再和

冯谖客孟尝君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蹇叔哭师

宫之奇谏假道

灼灼花 其四 国庆十周年放歌

介之推不言禄

浣溪沙 其一 和毛熙震

贺新郎

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

朋党论

思佳客

送任五之桂林

天仙子 其二 和韦庄

醉后赠从甥高镇

郑庄公戒饬守臣

灼灼花

季氏将伐颛臾

桂林路中作

哀江南赋序

正月崇让宅

荷叶杯 其一 和顾夐

展喜犒师

江上寄元六林宗

郑子家告赵宣子

谒金门 和韦庄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定风波五首 其五 仿六一把酒花前之作

寺人披见文公

蝶恋花

采桑子 题溥仪夫人小照

齐国佐不辱命

晏子不死君难

宫怨 / 闺怨

鲁仲连义不帝秦

勾践灭吴

鹧鸪天

返照

信陵君窃符救赵

鹧鸪天 秋日晚霁有作

采桑子·白衣裳凭朱阑立

菩萨蛮

同崔邠登鹳雀楼

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

公子重耳对秦客

古悠悠行

寄朱锡珪

蓦山溪 大雪西郊道上作

望海潮·秦峰苍翠

初晴游沧浪亭

浣溪沙

吴许越成

声声慢 与荫

火山云歌送别

清平乐 其二 和韦庄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此江山 青社第四次例课

子产不毁乡校颂

减字木兰花·春情

鹧鸪天

忆秦娥

虞师晋师灭夏阳

六国论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临江仙 次箫

杜蒉扬觯

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

南乡子二首 其一 游西山

晚泊

庄辛论幸臣

昭君怨·送别

南乡子

鹧鸪天

申胥谏许越成

惜分钗

晚春江晴寄友人 / 晚春别

兰陵王·恨之极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风入松 次箫赋《水龙吟》题余词集,语多溢美,赋此所以报也

踏莎行·初春

润州二首

踏莎行

山行

山鹧鸪词

临江仙

舟中晓望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

宿郑州

马嵬驿

虞美人 其三 和顾夐

焚书坑

蝶恋花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卜算子·席间再作

破阵子

四块玉·浔阳江

临江仙

哨遍·春词

ISBN图书库 专业库 大中专院校库 必远播 关于我们 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题库 中考体育题库 古诗词 京ICP备1905221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