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溪与渔者宿
作者:钱起 朝代:唐代内容: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鉴赏
: 在古典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从楚辞《渔父》起,多不胜数。古代诗人常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居住地。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住处,觉得找到了自己追寻的理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有清泉明月,有隐逸高士,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更是心惬神怡了。诗人描写对蓝田溪的喜好,层层推进,“况此隐沦处”,意为更加“忘归”,继而以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进一步说明隐沦处的美好。
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隐处的好,就在于这里“清”、“明”、“静”,作者将这些意念以特有的景物予以编织,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景。
诗的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诗人与渔者宿,并不是因为旅途无处可栖,而是清夜长谈,得到了知音。谈论之中,渔者飘然物外的情怀,千里沧洲的乐趣,使自己心向往之。“白云心”,用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意,就如柳宗元《渔翁》中写“岩上无心云相逐”以喻隐者之意一样。“沧洲趣”,即隐居水边之趣。沧洲,滨水的地方。古代常作为隐士的居处。诗人与渔者同宿,纵谈隐居之道,遁世之乐,不觉野火烧尽,东方破晓。可见两人通宵煮水烹茗,畅谈不休,其乐融融。
最后两句写与渔者不忍分别之情。诗人为此时分手如飞禽各栖其枝而叹息,不知何时再得相遇,惆怅不已。由此又将与渔者宿的感情推进一层。
古代诗词中写隐士多写不遇。隐士隐姓埋名,遁世避居,要写时往往“以影写竿”,如唐代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宋代魏野的《寻隐者不遇》等等。
如要写相遇之人,多写渔者、樵者、耕者,而很少如钱起这样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钱起这样写,增强了人们对隐者的生活与情志的真实感,同时从诗人吐露的与渔者同宿的投契、眷念上,表现了他的胸襟。入若耶溪
题春江渔父图
省试湘灵鼓瑟
安陵
与赵莒茶宴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杂诗 其三
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春风城南花为丽云作
与诸子登岘山
西施滩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澌冰
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隋宫燕
八月十四夜月下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读郑所南先生集 其一
题武关
登夏州城楼
画堂春·湔裙独上小渔矶
题潘兰史罗浮纪游
送刘栽甫去官之申江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青玉案·吊古
过碛
都人士
天津桥望春
岁暮示李沧萍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长沙驿前南楼感旧 / 昔与德公别于此
送张孟劬 其二
过勤政楼
再题周印昆老屋花木图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折荷
金字经·夜来西风里
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
寿马夷初母
右溪记
新嫁娘词三首
醉花间·休相问
秋思
调张籍
赴洛道中作
赠张鹏翘
夏日过郑七山斋
枯鱼过河泣
梁卓如属题余越园画山水册,时越园方自衢严北来
戏题阶前芍药
和瘿公自在一首韵
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逭热和瘿公敷庵
秋湄北来视予,四月六日社园置酒赏牡丹作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录旧作寄树人复题一绝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大雨登楼作
阳关曲·中秋月
感春五首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残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游净业湖普济寺,同瘿公、敷庵,明日二子以诗索和,作答 其三
渡青草湖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一剪梅·中秋元月
题云谷子残砚为马夷初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寒食
念奴娇·中秋
菩萨蛮·春波软荡红楼水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书所见答瘿公 其一
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中秋
悼黄克强、蔡松坡,示刘栽甫 其二
水调歌头·中秋
后庭花·景阳钟动宫莺转
秋宵月下有怀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吾宗梨洲慕姜斋属叶退平以此语作印诗以系之
中秋登楼望月
溷絮
迎春乐·菖蒲叶叶知多少
中秋月二首·其二
琵琶仙·中秋
书愤 其一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满江红·中秋寄远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中秋月·中秋月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