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
作者:王沂孙 朝代:宋代内容: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创作背景
: 此词是作者重游友人故园的怀旧之作。此词题为“重过中庵故园”,旧注以为中庵系元曲家刘敏中。刘敏中号中庵,有《中庵乐府》。但刘敏中乃由金入元者,据其他作品和其他史料看,似与王沂孙无关。故此中庵究属何人,有待详考。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独自泛一叶孤舟,驶遍田野荒地去寻访他的故园。还记得当年,绿荫将园门摭掩。我们一同寻访游览,满地苔藓都印下了我们木屐的齿印。那时赏心乐事真无限,纵情豪饮,任凭酒痕把衣袖湿遍,酒痕斑斑。如今想要寻觅以往的踪迹。只能空自感到惆怅和幽怨。昔日的百花园,已变成一片凄凉秋苑。从前共同赏花的友人,分别后全都风一样流逝云一样消散了。
流水悠悠远远,怎知流水之外,是纷乱的群山,可友人比那乱山还更远。料想他独处天涯,归梦何其短暂,想是早已忘掉故乡的绮窗雕栏。抬望眼,所见到的只是斜阳冉冉。抚着高大的树木,叹息自己的年华已晚。只有数点落下的红英,还在眷恋着凄婉的庭院。
注释
长亭怨慢:词牌名。南宋音乐家、文学家姜夔自度曲,调属“中吕宫”。或作“长亭怨”。双片九十七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五仄韵。
中庵:所指何人不详。
孤艇:孤单的小船。东皋:指中庵寓居之地,泛指田野或高地。
皋:水边的高地。
当日:昔日,从前。
绿阴:亦作“绿荫”。绿色的树荫。
屐齿:木屐底部前后各二齿,可踏雪踏泥。
莓阶:长满青苔的台阶。
酒痕:沾染上酒滴的痕迹。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成秋苑:用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梨花落尽成秋苑”诗句。
风流云散:风吹过,云飘散,踪迹全消。比喻人飘零离散。
绮疏雕槛:指窗户上雕饰花纹。绮疏:指雕刻成空心花纹的窗户。
雕槛:犹雕栏。
冉冉:一作“苒苒”。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乔木:高大的树木。《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年华:年岁;年纪。
红英:红花。南唐李煜《采桑子》词:“亭前春逐红英尽。”
凄婉:悲凉婉转;哀伤。鉴赏
: 这首词为记事感怀之作,写重过故友旧园时的复杂心绪,流露了对往事的无限依恋和因时光荏苒而产生的迟暮之感。王沂孙一改填词用典多惯例,这首词用典极少,文辞稍显简淡的情感曲折跌宕,用语波峭起折,也堪称一首佳作。
“泛孤艇、东皋过遍。”写重访中庵故园。扣准本题。“孤艇”,词人孤身一人重游,流落出访故地的落寞。“东皋过遍”之“遍”字说明作者足迹遍至东皋,留连徘徊。烘托出情境。词人对此地蕴含深情,此次特地前来追寻旧游之地。照下文“欲寻前迹”,足见发端伊始,虽入手擒题,却并非一览无余。曲意直笔,颇耐人寻味。
“尚记当日”点明下文是对往昔的追忆。“绿阴门掩”,表明当日中庵园林的清幽,景境宜人而访者少。“屐齿莓苔”,指游览之事:“酒痕罗袖”,是讲宴乐的。正所谓“事何限”表明事情的范围。而“记当日”指时间。昔日中庵园林的清幽无限与当日交游、乐事的欣愉雅致相互生发映衬,给人印象颇佳。
“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笔锋转至眼前。履旧迹,寻前踪。一切皆已渺然。旧日舞台歌榭,已雨打风吹去。怡人春光。亦复化为令人惆怅的一片秋色。斗转星移,世事沧桑。““欲寻前迹”本应接在“东皋过遍”之后,词人却把它置于“尚记当日”后面,是一种腾挪之法。这种利用“时间差”的写法,造成今昔的强烈对比,和笔势上的波峭回环之感。词人同时还辅以不同的景致和虚实相生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对比。昔之欢游,“绿阴”、“莓苔”的春色点染,乐景独好;今之萧条,一片“秋苑”的悲秋笔墨,哀感十足。昔日之乐何其乐,此时之哀何其哀矣。追忆昔游是出于想象,本是虚写。用了“屐齿莓苔”、“酒痕罗袖”的具体可感的细节,变得历历可见,足见词人对昔游的怀恋之深。重游寻迹,望故园萧条迹渺,感慨无穷,却将万端感慨凝为“空惆怅”一语,用“成秋苑”的写意笔墨,世间沧桑都言尽,寓不尽之意于象外言外,极为空灵,此正是碧山过人之笔。“空惆怅”感发于中庵园林的今昔相比,和与故人流散之哀,故而下启“自约”数句。“自约赏花后,别后总,风流云散”两句写出故人之离散。以风云流散变幻飘渺不定之姿,写人间别离,妥贴空灵而凄美可感。“总”字遥合于“孤”,写尽人去园空,形单影只相别久矣之感。孤寂的情怀和惆怅的眼睛。贯穿于故园之忆,之寻的过程,非常传神,是词人精心提炼的效果。
“水远”二字起头,于奇峭中透视常理,写法非常独特,不落俗套。于叙情之处,戛然收束,寓情于景,让人体味个人情改,颇为曲折。“水远”在景致上是遥应“泛孤艇”之所见。上片歇拍将故人离散的实事,幻为一片风流云散。“水远”则是紧承其命脉而来。却以山高水远进一步渲染离散之实。故人的萍踪渺然苍茫里,更加反托出词人怀念之情的悠深缠绵。又以“怎知”“却是”的虚字进一步勾勒,欧阳修《踏莎行》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之句,正是水远,表意浑厚。
“乱山尤远”。则知水远山长在前人笔下,超越自身美感,象征着天各一方的深沉的意蕴。这三句在淡墨无华中,具有浑厚的艺术感染力。在层层递进之中,融进了词人多少怀恋和伤离之情。“天涯梦短”,以“短”状梦,精警峭拔。是承上启下之转折,它承前反扣山长水远的天涯隔阻,束后则点出天涯未归之人的处境。“想忘了、绮疏雕槛”。“绮疏雕槛”,中庵园林的亭台楼榭。“想忘了”是体贴故人迟迟不归之婉辞。梦短路遥,是一种叫人割舍不断的痛苦无奈。短梦沟不通花花天涯的阻隔,使故人无可凭依。因而显见词人对故人的同情的了解。
“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再折回眼前之景,收束全词。它上承过故园的各种感怀,历层层曲折,极自然地以眼前景作结,正写出词人的情感变化。叙写的景色萧然:一片斜阳晚照、数点残花映红。“望不尽,冉冉斜阳”由周邦彦《兰陵王·柳》中的“斜阳苒苒春无极”名句而稍加变动。
“春无极”改为“望不尽”极写中庵故园眼前秋苑的无限萧条。“春”“望”之变,与“重过”故园的题旨相扣。“抚乔木、年华将晚。”《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前种之树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泣然流泪。“冉冉斜阳”所描绘的日暮黄昏之景,使人易生苍凉迟暮之感。“望不尽”,更引出对人生的渺长和惆怅的反思。“抚乔木、年华将晚”进一步渲染此情此景。词中将这种迟暮之悲由外围、外景、外物引向内心深处,使之情景生发,汇融成为绮丽中带悲壮、淡远中寓苍凉的意蕴浑厚的意境。使人意感横生,情景交加,在烟霭苍茫之处,感慨则纷至皆来。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在斜晖脉脉的中庵故园里,只有几点残存的红英,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劫,目睹沧海桑田的变换,在由极或到极衰的转换中,也定是凄怆已极吧。对人、对花,皆是如此。
全词笔调伤感凄凉,意境空灵高远,怨怅之情溢满字间,哀婉动人。忆王孙
书巢记
浪淘沙
菱溪石记
蝶恋花
华胥引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好事近·秋晓闻笳
癸巳除夕偶成
少年游 三月二十六日,检历,知春尽
阮郎归
落梅风·咏雪
浣溪沙·春晚犹寒,闲居遣闷
中吕·山坡羊
杨柳枝
曾国藩诫子书
训俭示康
西平乐
宛转歌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浣溪沙
清平乐·秋光烛地
子虚赋
八声甘州·赋得红叶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诫子书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江神子
大酺
蝶恋花
溪亭
北陂杏花
还京乐 和美成韵
南歌子 游法净寺,从功德林还,舟经长春岭作
浣溪沙
清平乐
荔枝叹
霓裳中序第一
一剪梅 水仙
鹧鸪天
浣溪沙·拟南唐中主
怨王孙·春暮
河传·湖上
龙井题名记
西江月
有所思
蝶恋花
水仙子·灯花占信又无功
生查子
浣溪沙
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山花子
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点绛唇·春眺
谒金门
大德歌·冬景
蕃女怨·碛南沙上惊雁起
高阳台
荷叶杯
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
摸鱼儿
定西番·细雨晓莺春晚
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更漏子·钟鼓寒
庆宫春
清平乐·春来街砌
浣溪沙·春色迷人恨正赊
风流子 和清真韵
秋思耗 怨别和梦窗
蕃女怨·万枝香雪开已遍
清河作诗
西河 和清真韵
怨诗二首·其二
凭栏人·春情
忆秦娥
卜算子 兰
醉公子·漠漠秋云澹
菩萨蛮
立秋
浣溪沙
如梦令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浣溪沙
寿楼春
论积贮疏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越州赵公救灾记
浣溪沙·萧寺夜作
长亭怨慢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点绛唇
阮郎归 代题闺稿
踏莎行·芳草平沙
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
减字木兰花
采桑子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浣溪沙·风递残香出绣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