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
作者:佚名 朝代:唐代内容: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创作背景
: 从诗境看,这首诗应是作者科举落第后身在长安有感之作。译文及注释
:译文
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
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注释
不关身:不关己事。
长安:唐代都城,今西安。暮春:晚春。赏析
: 这首诗意境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常诗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诗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现了某种遗憾的意味,用字洗炼。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作法正好相对。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朴实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从修辞角度看,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喜用。苏頲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诗后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减字木兰花
采桑子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浣溪沙·风递残香出绣帘
七夕
浣溪沙 颐和园
南乡子
治安疏
解语花
白石郎曲
高阳台
长相思·山驿
水龙吟
画工弃市
水调歌头 其四
山花子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鹧鸪天
弈喻
偶题三首
莺啼序 秋感用梦窗韵
高阳台·十二月廿九日作
荣木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风入松 夜憩酒垆感旧
太上感应篇
采桑子
念奴娇
四和香 移床忆半屏
桃花源记
六丑 向岛观樱
高阳台·立秋前一日作
金陵怀古
陋室铭
木兰诗 / 木兰辞
如梦令
普天乐·垂虹夜月
清平乐·辛亥中秋山居忆旧
菩萨蛮
醉翁亭记
锁窗寒 读水云楼词,有感鹿潭晚岁事,赋此吊之
秋寄从兄贾岛
鹧鸪天
卜算子·柳
曹刿论战
拜星月慢 新秋罢宴,有怀故国
高阳台
浣溪沙·江干却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师表 / 前出师表
端正好
浣溪沙
应天长
殿前欢·隔帘听
湖心亭看雪
无家别
兰陵王
蝶恋花
浣溪沙·赞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长亭怨慢
初夏即事
好事近 秋蝶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满宫花
大道之行也
高阳台 见御渠荷花感赋
蝶恋花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
浣溪沙 社稷坛晚坐
长亭怨慢·连夕卧病书怀
师说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南乡子 重赞小象
解连环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浪淘沙慢
浣溪沙
杨氏之子
南山田中行
隆中对
浣溪沙 其二
夜下征虏亭
浣溪沙
归去来兮辞·并序
梦寻梅
南歌子
念奴娇
塞翁失马
愚公移山
临江仙·风水洞作
绮寮怨
咏雪 / 咏雪联句
高阳台
虞美人
菩萨蛮
陈情表
高阳台
智子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