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放射源丢失 |
B.放射源被盗 |
C.放射源失控 |
D.放射性同位素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
E.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
A.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区域实行近地表处置。 |
B.高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的深地质处置。 |
C.α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的深地质处置。 |
D.禁止在内河水域和海洋上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 |
E.禁止在内河水域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但可以在海洋上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 |
A.许可证管理制度 |
B.放射源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制度 |
C.放射性废物处置制度 |
D.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
E.放射性污染监测制度 |
A.生产 |
B.销售 |
C.转让 |
D.异地使用 |
E.进出口 |
A.辐射防护负责人 |
B.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职人员 |
C.辐射防护专职人员 |
D.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负责人员 |
E.辐射安全负责人 |
A.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 PET 用放射性药物除外) |
B.制备 PET 用放射性药物的 |
C.使用Ⅰ类放射源的(医疗使用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的除外) |
D.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的 |
E.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
A.为防止受到污染,先找仪器监测,确认没有环境污染,再灭火、救人 |
B.按常规灾害应对程序处理,首先灭火、救人 |
C.隔离事故区域 |
D.让非必要人员离开事故区域 |
A.放射性物质 |
B.射线装置 |
C.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D.密封源 |
A.为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当量剂量或全身有效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B.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资料 |
C.为内照射个人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D.为公众受照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A.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 γ 射线的影响 |
B.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 α 射线的影响 |
C.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中子的影响 |
D.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质子的影响 |
A.剂量率 |
B.个人剂量 |
C.活度 |
D.能谱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相关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场所监测 |
A.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即在围裙内侧佩带个人剂量计, 在围裙外侧佩带个人剂量报警仪 |
B.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即在围裙内侧佩带个人剂量报警仪,在围裙外侧佩带个人剂量计 |
C.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一个佩带在围裙内侧用来估算皮肤和眼睛的当量剂量,另一个佩带在围裙外侧用来估算有效剂量 |
D.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一个佩带在围裙内侧用来估算有效剂量,另一个佩带在围裙外侧用来估算皮肤和眼睛的当量剂量 |
A.包括 |
B.不包括 |
C.等同 |
D.小于 |
A.人为控制 |
B.安全措施 |
C.防护手段 |
D.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
A.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
B.防护手段 |
C.安全措施 |
D.人为控制 |
A.2001 |
B.1998 |
C.2002 |
D.1992 |
A.保护人类 |
B.保护环境 |
C.限制一切有关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 |
D.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降低到合理可达尽可能低的水平 |
A.放射性污染 |
B.污染 |
C.辐射 |
D.放射性吸附 |
A.α 射线 |
B.质子 |
C.β 射线 |
D.γ 射线 |
A.每个工作区要保持相对独立,不能有空气流动 |
B.气体流动方向是从危险程度高的区域流向危险程度低的区域 |
C.从外界补充进入工作场所的空气,应当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 |
D.从工作区释放到大气中的排出气体,应当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 |
A.固体微粒主要通过皮肤渗入 |
B.液态的氧化氚和碘蒸气、碘溶液或碘化合物溶液主要通过皮肤渗入 |
C.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水、入口器具主要通过食入 |
D.放射性气体和液体污染空气后经呼吸道吸入体内 |
A.密闭 |
B.经过防护处理 |
C.密闭和经过防护处理 |
D.普通的 |
A.佩戴个人剂量计 |
B.携带除尘设备 |
C.记录放射性水平 |
D.打开通风设备 |
A.Ci |
B.Sv |
C.Gy |
D.Bq |
A.希沃特每秒(Sv/s) |
B.戈瑞每秒(Gy/s) |
C.居里(Ci) |
D.贝克勒尔(Bq) |
A.按照射方式分为内照射与外照射 |
B.按照射剂量率大小分为急性效应与慢性效应 |
C.效应出现一般均较快 |
D.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早期效应与远期效应 |
A.只与辐射的种类相关 |
B.与辐射的种类和辐射的能量相关 |
C.只与辐射的能量相关 |
D.不确定 |
A.弹性散射 |
B.非弹性散射 |
C.慢化 |
D.光电效应 |
A.微波 |
B.手机辐射 |
C.间接电离 |
D.直接电离 |
A.高 |
B.低 |
C.强 |
D.多 |
A.中子不带电 |
B.中子带正电 |
C.中子带负电 |
D.有的中子带正电,有的带负电 |
A.光子 |
B.原子核发射的电子 |
C.氢的原子核 |
D.核外电子 |
A.α 粒子 |
B.β+粒子 |
C.β-粒子 |
D.中子 |
A.正电子也可能是负电子 |
B.紫外线 |
C.光子 |
D.原子核 |
A.稳定核素多 |
B.不稳定核素多 |
C.稳定核素和不稳定核素一样多 |
D.不清楚 |
A.二分之一 |
B.四分之一 |
C.八分之一 |
D.十六分之一 |
A.本底调查 |
B.常规监测 |
C.退役终态监测 |
D.应急监测 |
A.闪烁计数型巡测仪 |
B.自由空气电离室 |
C.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
D.液体闪烁计数器 |
A.693/s |
B.69.3/s |
C.6.93/s |
D.0.693/s |
A.人员撤离并隔离散落区域 |
B.戴呼吸防护器,穿防护服 |
C.辐射评价人员到场进行评价支持 |
D.为现场处置建立外照射屏蔽装置 |
A.密封源破损 |
B.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丢失 |
C.环境放射性污染 |
D.射线装置损毁 |
A.α 射线 |
B.β 射线 |
C.γ 射线 |
D.中子 |
A.仪器的能量响应是否符合要求 |
B.是否具有远程传输数据功能 |
C.能否具备核素识别功能 |
D.是否具备自动扣除本底功能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相关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场所监测 |
A.为个人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B.为改正工艺和防护提供资料 |
C.检验监测对象是否和国家、地方、行业或审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相符合 |
D.为事故受照人员健康监护和医学响应提供资料 |
A.报告个人剂量计使用人即可 |
B.报告本单位辐射防护安全负责人即可 |
C.报告本单位辐射防护安全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即可 |
D.报告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
A.职业内照射剂量 |
B.职业外照射剂量 |
C.职业照射剂量 |
D.天然辐射照射剂量 |
A.15mSv/a |
B.50mSv/a |
C.20mSv/a |
D.500mSv/a |
A.在进出口设立醒目的警告标志 |
B.警告标志通常设置为黄色 |
C.控制区通常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
D.控制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 |
A.GB12379-90 |
B.GB8999-88 |
C.GB18871-2002 |
D.HJ/T61-2001 |
A.彻底消除辐射的危害 |
B.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以合理达到到的最低水平 |
C.避免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
D.降低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 |
A.通风橱 |
B.通风橱、手套箱 |
C.手套箱 |
D.通风、隔离 |
A.水 |
B.水泥 |
C.铁 |
D.铅 |
A.在一些领域里,核技术几乎是不可替代的,或者说是难以替代的 |
B.辐射照射,特别是大剂量的辐射照射对人类的健康是有害的 |
C.从事辐射探测的活动不需要承担遭受辐射危害的风险 |
D.如何解决辐射危害和辐射应用之间的矛盾,就是辐射防护需要解决的问题 |
A.操作前做好准备工作 |
B.进入放射性工作区域,根据需要穿戴防护衣具 |
C.遵守辐射安全与防护相关规定 |
D.使用者不需要了解各种防护衣具的性能和适用照射途径和情境 |
A.多见于放射源 |
B.多见于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C.常见内照射粒子为 γ 射线和 X 射线 |
D.照射特点主要为间断性照射 |
A.相比外照射,内照射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更大 |
B.相比外照射,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更小 |
C.相比外照射,内照射与外照射的危害程度相同 |
D.无法比较外照射与内照射的危险程度谁更大 |
A.核电厂 |
B.医疗照射 |
C.氡照射 |
D.人工辐射源 |
A.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 |
B.剂量越大,辐射效应越严重 |
C.有明确的阈值 |
D.主要针对小剂量、小剂量率的慢性照射 |
A.种系演化程度越高,机体越复杂,对辐射越不敏感 |
B.妇女在怀孕前 50 天辐射对胎儿影响最大 |
C.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辐射敏感性 |
D.DNA 含量高的细胞比 DNA 含量低的细胞更可能受到电离辐射损伤 |
A.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
B.γ 刀 |
C.X 光机 |
D.γ 探伤机 |
A.与衰变无关 |
B.某个原子核衰变的几率 |
C.单位时间(如 1s 或 1a)内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 |
D.原子核的重量 |
A.核素的化学性质是否活跃 |
B.稳定核素是否能发生衰变的概率 |
C.放射性核素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 |
D.核素的寿命长短 |
A.质量重 |
B.携带有足够的能量 |
C.体积大 |
D.速度快 |
A.千卡 |
B.千米 |
C.千瓦时 |
D.电子伏特(eV) |
A.带正电 |
B.带负电 |
C.不带电 |
D.不确定 |
A.核外电子放出的光子 |
B.原子核能级跃迁退激时释放出的射线 |
C.质子发出的光子 |
D.中子发出光子 |
A.α 粒子<β 粒子<γ 射线 |
B.α 粒子<γ 射线<β 粒子 |
C.γ 射线<α 粒子<β 粒子 |
D.β 粒子<γ 射线<α 粒子 |
A.Tl-208 和 Pb-208 |
B.Sr-90 和 Y-91 |
C.H-1、H-2 和 H-3 |
D.Co-60和Co-60m |
A.没有关系 |
B.不唯一 |
C.不知道 |
D.唯一的 |
A.质子数 |
B.中子数 |
C.核外电子数 |
D.质子数和中子数 |
A.全身 γ 放射性核素测量 |
B.对粪样分析 |
C.对尿样分析 |
D.对鼻涕或鼻拭样分析 |
A.核子数大于 150 的重核 |
B.较轻原子核核 |
C.特别轻的原子核 |
D.不确定 |
A.GBZ117-2015《工业 X 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 |
B.GB11216-89《核设施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质量保证计划的一般要求》 |
C.GB11217-89《核设施流出物监测的一般规定》 |
D.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A.密封放射源 |
B.各种放射性药物,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C.感生放射性 |
D.臭氧 |
A.能消灭微生物,防止病虫危害 |
B.由于射线穿透力强,可在不打开包装的情况下进行消毒 |
C.辐照杀菌还能延长食品和农产品的保存时间 |
D.以上均正确 |
A.质子与中子差不多一样重 |
B.质子比中子重 |
C.电子比质子重 |
D.电子和质子、中子一样重 |
A.大得多 |
B.小得多 |
C.一样多 |
D.没有放射性的照射 |
A.辐射测量设备的响应随辐射入射角变化的关系 |
B.单位辐射量所引起的响应 |
C.实际记录到的粒子数目与放射源发出的粒子数之比 |
D.记录到的粒子数目与射到探测器灵敏体积内的粒子数之比 |
A.《表面污染测定第 1 部分 β 发射体(Eβmax >0.15MeV)和 α 发射体》(GB/T14056.1-2008) |
B.《表面污染测定第 2 部分氚表面污染》(GB/T14056.1-2011) |
C.《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GBZ166-2005) |
D.《环境地表 γ 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 14583-93) |
A.设施运行前 |
B.项目竣工验时阶段 |
C.项目正常运行阶段 |
D.项目退役阶段 |
A.探测器材料 |
B.辐射的能量 |
C.探测器在入射辐射方向的物理厚度 |
D.源和探测器之间的几何条件 |
A.历史运行资料 |
B.出厂信息 |
C.所有文件资料和信息 |
D.责任人员信息 |
A.计数率 |
B.性别 |
C.停留时间 |
D.污染水平 |
A.特别重大 |
B.重大 |
C.较大 |
D.一般 |
A.外照射监测、表面污染监测、空气污染监测 |
B.陆地 γ 剂量率监测,宇宙射线剂量率监测 |
C.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
D.职业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公众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
A.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
B.便携式周围剂量当量率仪 |
C.表面污染监测仪 |
D.活度计 |
A.环境监测、工作场所监测、流出物监测、个人剂量监测 |
B.常规监测、应急监测 |
C.常规监测、验收监测、应急监测 |
D.常规监测、验收监测、应急监测、退役监测 |
A.《表面污染测定第 1 部分 β 发射体(Eβmax >0.15MeV)和 α 发射体》(GB/T14056.1-2008) |
B.《表面污染测定第 2 部分氚表面污染》(GB/T14056.1-2011) |
C.《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GBZ166-2005) |
D.《环境地表 γ 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93) |
A.个人剂量计 |
B.个人剂量计、直读式剂量计 |
C.个人剂量计、剂量率仪 |
D.个人剂量计、直读式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 |
A.多见于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B.常见致电离子主要是 γ |
C.常见致电离子主要是 α、β |
D.危害方式为电离或化学毒性 |
A.警告标志可设置在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运输工具上 |
B.警告标志通常只设置在放射性工作场所入口,出口不需要设置 |
C.警告标志可设置在室外、野外作业安全防护区域 |
D.警告标志可设置在放射性同位素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置 |
A.B、C |
B.B、C、D |
C.甲、乙、丙 |
D.甲、乙、丙、丁 |
A.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环境 |
B.保障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保护他们的后代 |
C.促进原子能事业的发展 |
D.只需要考虑经济因素,不需要考虑辐射水平 |
A.GB12379-2002 |
B.GB8999-2002 |
C.GB18871-2002 |
D.HJ/T61-2002 |
A.采用铅比有机玻璃屏蔽效果好 |
B.对于 β 射线,应该分两步来考虑,先考虑对 β 粒子的屏蔽,再考虑对韧致辐射的屏蔽 |
C.在对 β 射线进行屏蔽时,常常会产生韧致辐射,其韧致辐射穿透力很差,不需要屏蔽 |
D.在对 β 射线进行屏蔽时,重原子序数的材料产生的韧致辐射更少 |
A.水 |
B.聚乙烯 |
C.铁 |
D.铅 |
A.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
B.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 |
C.国际原子能机构 |
D.国际劳工组织 |
A.对含长寿命核素的放射性废液,可放置衰变,直到可排放为止 |
B.对产生大量废液的单位,应设置专门下水道和放射性废液贮存处理设施 |
C.对可疑废液应先采取取样分析后,决定是否可以排放或按放射性废液处理 |
D.对含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液,可放置衰变,直到可排放为止 |
A.工作场所、处理设备 |
B.工作场所、任意设备 |
C.任意场所、处理设备 |
D.任意场所、任意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