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全身 γ 放射性核素测量 |
B.对粪样分析 |
C.对尿样分析 |
D.对鼻涕或鼻拭样分析 |
A.核子数大于 150 的重核 |
B.较轻原子核核 |
C.特别轻的原子核 |
D.不确定 |
A.GBZ117-2015《工业 X 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 |
B.GB11216-89《核设施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质量保证计划的一般要求》 |
C.GB11217-89《核设施流出物监测的一般规定》 |
D.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A.密封放射源 |
B.各种放射性药物,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C.感生放射性 |
D.臭氧 |
A.能消灭微生物,防止病虫危害 |
B.由于射线穿透力强,可在不打开包装的情况下进行消毒 |
C.辐照杀菌还能延长食品和农产品的保存时间 |
D.以上均正确 |
A.质子与中子差不多一样重 |
B.质子比中子重 |
C.电子比质子重 |
D.电子和质子、中子一样重 |
A.大得多 |
B.小得多 |
C.一样多 |
D.没有放射性的照射 |
A.辐射测量设备的响应随辐射入射角变化的关系 |
B.单位辐射量所引起的响应 |
C.实际记录到的粒子数目与放射源发出的粒子数之比 |
D.记录到的粒子数目与射到探测器灵敏体积内的粒子数之比 |
A.《表面污染测定第 1 部分 β 发射体(Eβmax >0.15MeV)和 α 发射体》(GB/T14056.1-2008) |
B.《表面污染测定第 2 部分氚表面污染》(GB/T14056.1-2011) |
C.《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GBZ166-2005) |
D.《环境地表 γ 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 14583-93) |
A.设施运行前 |
B.项目竣工验时阶段 |
C.项目正常运行阶段 |
D.项目退役阶段 |
A.探测器材料 |
B.辐射的能量 |
C.探测器在入射辐射方向的物理厚度 |
D.源和探测器之间的几何条件 |
A.历史运行资料 |
B.出厂信息 |
C.所有文件资料和信息 |
D.责任人员信息 |
A.计数率 |
B.性别 |
C.停留时间 |
D.污染水平 |
A.特别重大 |
B.重大 |
C.较大 |
D.一般 |
A.外照射监测、表面污染监测、空气污染监测 |
B.陆地 γ 剂量率监测,宇宙射线剂量率监测 |
C.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
D.职业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公众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
A.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
B.便携式周围剂量当量率仪 |
C.表面污染监测仪 |
D.活度计 |
A.环境监测、工作场所监测、流出物监测、个人剂量监测 |
B.常规监测、应急监测 |
C.常规监测、验收监测、应急监测 |
D.常规监测、验收监测、应急监测、退役监测 |
A.《表面污染测定第 1 部分 β 发射体(Eβmax >0.15MeV)和 α 发射体》(GB/T14056.1-2008) |
B.《表面污染测定第 2 部分氚表面污染》(GB/T14056.1-2011) |
C.《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GBZ166-2005) |
D.《环境地表 γ 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93) |
A.个人剂量计 |
B.个人剂量计、直读式剂量计 |
C.个人剂量计、剂量率仪 |
D.个人剂量计、直读式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 |
A.多见于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B.常见致电离子主要是 γ |
C.常见致电离子主要是 α、β |
D.危害方式为电离或化学毒性 |
A.警告标志可设置在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运输工具上 |
B.警告标志通常只设置在放射性工作场所入口,出口不需要设置 |
C.警告标志可设置在室外、野外作业安全防护区域 |
D.警告标志可设置在放射性同位素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置 |
A.B、C |
B.B、C、D |
C.甲、乙、丙 |
D.甲、乙、丙、丁 |
A.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环境 |
B.保障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保护他们的后代 |
C.促进原子能事业的发展 |
D.只需要考虑经济因素,不需要考虑辐射水平 |
A.GB12379-2002 |
B.GB8999-2002 |
C.GB18871-2002 |
D.HJ/T61-2002 |
A.采用铅比有机玻璃屏蔽效果好 |
B.对于 β 射线,应该分两步来考虑,先考虑对 β 粒子的屏蔽,再考虑对韧致辐射的屏蔽 |
C.在对 β 射线进行屏蔽时,常常会产生韧致辐射,其韧致辐射穿透力很差,不需要屏蔽 |
D.在对 β 射线进行屏蔽时,重原子序数的材料产生的韧致辐射更少 |
A.水 |
B.聚乙烯 |
C.铁 |
D.铅 |
A.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
B.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 |
C.国际原子能机构 |
D.国际劳工组织 |
A.对含长寿命核素的放射性废液,可放置衰变,直到可排放为止 |
B.对产生大量废液的单位,应设置专门下水道和放射性废液贮存处理设施 |
C.对可疑废液应先采取取样分析后,决定是否可以排放或按放射性废液处理 |
D.对含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液,可放置衰变,直到可排放为止 |
A.工作场所、处理设备 |
B.工作场所、任意设备 |
C.任意场所、处理设备 |
D.任意场所、任意设备 |
A.填埋 |
B.排入江河 |
C.核反应 |
D.贮存衰变 |
A.4.2 |
B.3.1 |
C.2.5 |
D.4.8 |
A.随机性效应 |
B.确定性效应 |
C.躯体效应 |
D.遗传效应 |
A.辐射效应严重程度 |
B.致癌效应 |
C.辐射效应发生概率 |
D.遗传效应 |
A.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 |
B.内照射和外照射 |
C.远期效应和早期效应 |
D.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
A.α 粒子 |
B.中子 |
C.电子 |
D.γ 光子 |
A.质子 |
B.中子 |
C.原子核 |
D.分子 |
A.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
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
C.原子核由电子和质子组成 |
D.核外电子紧贴在原子核的外面 |
A.电子 |
B.质子 |
C.中子 |
D.原子 |
A.原子的核心是原子核,和整个原子的大小差不多 |
B.原子内部被原子核和电子占满了 |
C.电子与原子核一样大 |
D.每个原子包含一个原子核以及若干个电子,体积非常小 |
A.氦的原子核 |
B.光子 |
C.不稳定原子核发射的电子 |
D.核外电子 |
A.石蜡 |
B.有机玻璃 |
C.铝 |
D.铅 |
A.是一个固定值 |
B.与其温度有关 |
C.与海拔有关 |
D.今年和去年不同 |
A.不同的核素是指不同的核外电子 |
B.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
C.不同的核素必定是不同的同位素 |
D.核素就是元素 |
A.伦琴发明的 |
B.元素排列是没有规律的 |
C.同一个格子中的原子,其核内中子数都相同 |
D.将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放在同一个格子里形成的表 |
A.了解工作场所及人体等放射性表面污染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
B.为估算源的释放量提供资料 |
C.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
D.为公众受照剂量估算提供资料 |
A.一个质子 |
B.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
C.一个质子和三个中子 |
D.三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
A.质子数 |
B.中子数 |
C.电子数 |
D.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比例 |
A.考核排放是否达标 |
B.降低职业照射剂量 |
C.应付管理部门检查 |
D.工艺物料衡算需要 |
A.日等效最大操作量 |
B.月等效最大操作 |
C.年等效最大操作量 |
D.日等效最小操作量 |
A.应急计划 |
B.应急预案 |
C.单位主要领导 |
D.上级主管部门 |
A.放射源 |
B.射线装置 |
C.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D.货包 |
A.控制工艺过程 |
B.监测辐射源的运行状态 |
C.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
D.提高生产效率 |
A.低于或超过量程范围时,仪器还会有读数,但测量结果是不可靠的。 |
B.只要仪器有读数,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
C.高于仪器本身本底的读数是可靠的 |
D.高于环境本底的读数是可靠的 |
A.ZnS(Ag)、塑料闪烁体 |
B.塑料闪烁体、ZnS(Ag) |
C.金硅面垒、高压电离室 |
D.高压电离室、金硅面垒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均不可以 |
A.X、γ 辐射剂量率仪 |
B.α、β 表面污染仪 |
C.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
D.个人剂量报警仪 |
A.1mSv/a |
B.20mSv/a |
C.50mSv/a |
D.150mSv/a |
A.为了便于辐射防护管理 |
B.在现行的基本安全标准 GB18871-2002 中将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分区 |
C.放射性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和操作区 |
D.为了便于职业照射控制 |
A.GB18871-2002 |
B.GB18877-2012 |
C.GB18883-2002 |
D.GB18285-2018 |
A.时间防护法 |
B.距离防护法 |
C.屏蔽防护法 |
D.源项控制法 |
A.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
B.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 |
C.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
D.世界卫生组织(WHO) |
A.用一层铅屏蔽 |
B.用一层塑料屏蔽 |
C.先用一层塑料再用一层铅屏蔽 |
D.先用一层铅屏蔽再用一层塑料屏蔽 |
A.第一层铅+第二层塑料 |
B.第一层塑料+第二层铅 |
C.第一层塑料+第二层铝 |
D.第一层铅+第二层铝 |
A.实践的正当性、辐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
B.时间、距离、屏蔽 |
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
D.采取屏蔽措施、进行剂量监测、加强行政管理 |
A.对于 α 衰变的放射源,因为 α 粒子穿透能力差,不需要对其进行防护 |
B.对于 α 衰变的放射源,因为 α 粒子穿透能力差,所以内照射也没有伤害 |
C.α 粒子一般不考虑外照射防护,内照射有危害 |
D.体表沾污不会引起内照射,只有外照射的危害 |
A.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将有相当一部分滞留于人体,对人体形成照射 |
B.放射性物质的内照射持续时间都很短 |
C.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内,无法通过一般的控制方法来控制内照射 |
D.内照射比外照射的危害性更大 |
A.γ 射线从外部穿透人体,对人体形成照射,这种情况叫做内照射 |
B.放射性物质在伤口处对人体形成照射,叫做内照射 |
C.对于非密封 α 放射源,因为其穿透性差,不需要考虑内照射 |
D.内照射多见于非密封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很大 |
A.工业探伤 |
B.核能发电 |
C.医疗照射 |
D.辐射育种 |
A.为了比较不同类型的辐射引起的不同生物学效应 |
B.无量纲,它描述了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全身总危害的贡献 |
C.为了统一表示各射线对机体的危害效应 |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
A.急性效应 |
B.遗传效应 |
C.确定性效应 |
D.随机性效应 |
A.加热能加速衰变 |
B.加压能加速衰变 |
C.不受任何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 |
D.放射性核素结合成化合物后就不发生衰变了 |
A.不稳定核素发生衰变,同时发射出特有的射线 |
B.原子分裂了 |
C.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
D.原子电离了 |
A.自由态 |
B.质子 |
C.中子 |
D.消失 |
A.能量 |
B.质量 |
C.数量 |
D.速度 |
A.不同辐射,即使能量相同,射程也不一样 |
B.不同辐射,能量相同射程相同 |
C.同一种辐射,能量相同射程不同 |
D.辐射射程与能量无关 |
A.原子衰老、死亡了 |
B.原子核衰老、死亡了 |
C.质子和中子衰老、死亡了 |
D.原子核发射粒子或射线变成其他的原子核的过程 |
A.带负电 |
B.带正电 |
C.有质量 |
D.不带电 |
A.光电效应 |
B.康普顿效应 |
C.电子对效应 |
D.韧致辐 |
A.原子核的核子数 |
B.中子数 |
C.质子数 |
D.核外电子数 |
A.T1/2 |
B.1/2T |
C.T-1/2 |
D.D-1/2 |
A.α 射线 |
B.γ 射线 |
C.中子 |
D.重离子 |
A.衰变常数 |
B.性质 |
C.活度 |
D.污染程度 |
A.核技术利用中发生的辐射事故 |
B.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发生的辐射事故 |
C.铀矿冶及伴生矿开发利用中发生的环境辐射污染事故 |
D.放射性物质运输中发生了翻车事故,但放射性物质没有泄漏与失控。 |
A.为公众受照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B.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
C.检验工作场所是否符合辐射防护标准 |
D.为了应付管理部门的检查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相关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场所监测 |
A.可去除的表面污染 |
B.固定的表面污染 |
C.可去除的和固定的表面污染 |
D.以上全错 |
A.2 个月 |
B.3 个月 |
C.半年 |
D.1年 |
A.可靠性好 |
B.具有能谱分析功能 |
C.超阈值报警 |
D.与防护门联锁 |
A.利益指的是对社会的利益 |
B.任何一项实践,对于不具有正当性的实践以及该实践中的源,不应予于批准 |
C.在对复杂的医疗诊断实践中,应逐例进行正当性判断 |
D.正当性是指应用辐射带来的利益要足够大,要保证企业能够获益的实践活动 |
A.橙色的 |
B.醒目的 |
C.小的 |
D.大的 |
A.不惜一切代价使个人剂量尽可能低 |
B.使得企业的经济损失最小 |
C.在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
D.最优化就是指将个人剂量降到最低值 |
A.极毒组 |
B.高毒组 |
C.中毒组 |
D.有毒组 |
A.时间 |
B.距离 |
C.源项控制 |
D.屏蔽 |
A.远离 |
B.不使用 |
C.隔离 |
D.缩短接触时间 |
A.质子 |
B.电子 |
C.γ 射线 |
D.阿尔法粒子 |
A.正比 |
B.反比 |
C.平方正比 |
D.平方反比 |
A.冲洗后放置 |
B.集中 |
C.分散 |
D.随意放置 |
A.呼吸保护器 |
B.气衣 |
C.呼吸保护器、气衣 |
D.呼吸器 |
A.控制区 |
B.工作区 |
C.任意空间 |
D.控制区及非控制区 |
A.原生放射性核素 |
B.医疗照射 |
C.工业探伤 |
D.地下核试验 |
A.当量剂量 |
B.吸收剂量 |
C.照射量 |
D.辐射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