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人工辐射 |
D.天然辐射 |
A.蓝色曲线所代表的屏蔽材料对射线的阻止本领更强。 |
B.使射线强度降低到一半时,蓝色曲线所代表的屏蔽材料所用的厚度更大。 |
C.蓝色材料所代表的屏蔽材料的原子序数比绿色的大。 |
D.蓝色材料所代表的屏蔽材料的原子序数比绿色的小。 |
A.金硅面垒 |
B.平面硅(PIPS) |
C.高纯锗 |
D.锂玻璃 |
A.电脑 |
B.灯源 |
C.电子加速器 |
D.辐照灭菌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人工辐射 |
D.天然辐射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人工辐射 |
D.天然辐射 |
A.正比计数管 |
B.电离室巡测仪 |
C.NaI 探测器 |
D.塑料闪烁体探测器 |
A.人造卫星 |
B.宇宙飞船 |
C.核潜艇 |
D.心脏起搏器 |
A.铅 |
B.有机玻璃 |
C.混凝土 |
D.铝 |
A.是同一种元素 |
B.是三种不同核素 |
C.是同一种核素 |
D.三者互为同位素 |
E.三者不是同位素 |
A.带电粒子穿透能力比不带电粒子弱 |
B.α不需要屏蔽 |
C.β可用低原子序数材料屏蔽 |
D.γ可以采用高原子序数材料屏蔽 |
E.中子用含 H 低原子序数材料屏蔽 |
A.时间防护 |
B.距离防护 |
C.屏蔽防护 |
D.个人防护 |
E.降低剂量率 |
A.职业人员照射剂量限值 |
B.公众剂量限值 |
C.职业人员连续 5 年内平均值不大于 20 mSv/a |
D.公众连续 5 年内平均值不大于 1 mSv/a |
E.职业人员任何一年的最大值为 20 mSv/a |
A.α射线 |
B.β射线 |
C.γ射线 |
D.X 射线 |
E.中子(n) |
A.A |
B.B |
C.C |
D.D |
A.A |
B.B |
C.C |
D.D |
A.紫外线 |
B.热辐射 |
C.可见光 |
D.无线电波 |
E.微波 |
A.α粒子 |
B.γ射线 |
C.β粒子 |
D.荧光 X 射线 |
A.宇宙射线 |
B.放射源 |
C.X 光 |
D.电焊弧 |
A.α射线 |
B.β射线 |
C.中子 |
D.γ射线 |
A.可见光 |
B.热源 |
C.电视天线 |
D.电脑 |
A.肾上皮细胞 |
B.肺上皮细胞 |
C.血管 |
D.眼晶体 |
A.天然辐射源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宇生和原生放射性核素。 |
B.宇宙射线来自太阳和星际空间。 |
C.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氧、氮等多种元素的原子核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放射性核素称作宇生放射性核素。 |
D.自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内就存在放射性核素,称为原生放射性核素或陆生放射性核素。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人工辐射 |
D.天然辐射 |
A.碘化钠 |
B.碘化铯 |
C.硫化锌 |
D.锂玻璃 |
A.冲击波 |
B.光辐射 |
C.早期核辐射 |
D.电磁脉冲 |
A.电脑 |
B.灯源 |
C.电子加速器 |
D.辐照灭菌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人工辐射 |
D.天然辐射 |
A.重点关注眼、鼻、口等部位是否有污染。 |
B.如发现污染,用湿棉花擦拭取样 |
C.在发现污染的部位表面停留几秒钟,确认仪表读数。 |
D.记录人员污染数据;根据污染部位不同进行去污,必要时实施医疗救助。 |
A.复合核比原来的靶核原子质量数增加 1。 |
B.复合核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 |
C.复合核会通过放出γ光子而回到基态。 |
D.复合核会通过放出α粒子而回到基态。 |
A.铅 |
B.钨 |
C.混凝土 |
D.砖 |
A.红色为质子 |
B.白色为中子 |
C.绿色为电子 |
D.绿色为质子 |
E.白色为质子 |
A.由不稳定原子核发射出的中子 |
B.大多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产生 |
C.不带电 |
D.穿透能力很强 |
E.γ辐射 |
A.X 表示元素符号 |
B.A 表示质量数 |
C.Z 表示质子数 |
D.N 表示中子数 |
E.A=Z+N |
A.穿透力α<β<γ |
B.外照射危害α<β<γ |
C.内照射危害α>β>γ |
D.外照射防护主要针对β和γ |
E.内照射都要防护 |
A.A |
B.B |
C.C |
D.D |
A.10,10 |
B.100,100 |
C.100,10 |
D.50,50 |
A.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B.重大辐射事故 |
C.较大辐射事故 |
D.一般辐射事故 |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B.省级生态环境部门 |
C.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D.设区的市级生态环境部门 |
A.资质;资格 |
B.资质;资质 |
C.资格;资质 |
D.资格;资格 |
A.国务院卫生 |
B.国务院生态环境 |
C.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卫生 |
D.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其他 |
A.30 日 |
B.3 个月 |
C.6 个月 |
D.12 个月 |
A.10 |
B.15 |
C.20 |
D.30 |
A.人体健康 |
B.环境污染 |
C.公共安全 |
D.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 |
A.单位名称 |
B.法定代表人 |
C.注册资本 |
D.所从事活动的种类和范围 |
A.Ⅰ类、Ⅱ类、Ⅲ类 |
B.Ⅱ类、Ⅲ类、Ⅳ类 |
C.Ⅲ类、Ⅳ类、Ⅴ类 |
D.各类 |
A.显示危险信号 |
B.防盗警示 |
C.中文警示说明 |
D.防火标志 |
A.一 |
B.两 |
C.三 |
D.四 |
A.辐射安全风险大小 |
B.辐射工作时间 |
C.辐射单位地点 |
D.辐射工作人员数量 |
A.发生辐射事故或者运行故障的单位 |
B.发生辐射事故或者运行故障单位的主管部门 |
C.发生事故或故障单位所在地的生态环境部门 |
D.发生事故或故障的肇事者 |
A.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
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 |
C.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
D.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 |
A.“两级审批,四级监督” |
B.“三级审批,四级监督” |
C.“两级审批,三级监督” |
D.“三级审批,两级监督” |
A.100,100,10,10 |
B.1000,1000,100,100 |
C.1000,100,100,10 |
D.500,500,50,50 |
A.10,10 |
B.100;100 |
C.1000,1000 |
D.100,10 |
A.10 |
B.15 |
C.20 |
D.30 |
A.所在地县级以上 |
B.所在地省级 |
C.所在地省级以上 |
D.国务院 |
A.20 |
B.30 |
C.60 |
D.90 |
A.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B.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C.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商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D.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商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A.2 |
B.3 |
C.4 |
D.5 |
A.10 |
B.15 |
C.30 |
D.60 |
A.Ⅰ类和Ⅱ类 |
B.Ⅰ类、Ⅱ类、Ⅲ类 |
C.Ⅰ级、Ⅱ级、Ⅲ级 |
D.Ⅰ |
A.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恶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轻辐射事故 |
B.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恶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一般辐射事故 |
C.恶性辐射事故、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轻微辐射事故 |
D.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一般辐射事故 |
A.无法再起动 |
B.再起动产生噪声大 |
C.产生放射性污染 |
D.再起动动力消耗大 |
A.二次污染 |
B.次生风险 |
C.诱发灾害 |
D.次生危害 |
A.一 |
B.两 |
C.三 |
D.四 |
A.Ⅰ类、Ⅱ类 |
B.Ⅰ类、Ⅱ类、Ⅲ类 |
C.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
D.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
A.发现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的单位和个人 |
B.送交的单位和个人 |
C.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 |
D.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的原持有者或者供货方 |
A.法律 |
B.行政法规 |
C.部门规章 |
D.指导性文件 |
A.清洗 |
B.试验 |
C.审查 |
D.盘存 |
A.2 小时 |
B.3 小时 |
C.4 小时 |
D.5 小时 |
A.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B.重大辐射事故 |
C.较大辐射事故 |
D.一般辐射事故 |
A.1 |
B.2 |
C.3 |
D.4 |
A.禁止 |
B.防止 |
C.控制 |
D.管制 |
A.环境影响评价 |
B.放射源使用申请 |
C.射线装置使用申请 |
D.购源申请 |
A.许可证延续申请报告 |
B.监测报 |
C.许可证有效期内的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 |
D.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
A.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 |
B.作用Ⅱ类放射源的 |
C.生产Ⅱ类放射源的 |
D.销售Ⅱ类放射源的 |
A.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B.省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
D.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
A.法定代表人 |
B.总经理 |
C.部门负责人 |
D.辐射安全关键岗位 |
A.工业探伤装置的 |
B.医用射线装置的 |
C.辐照装置的 |
D.放射性同位素的 |
A.县级 |
B.县级以上 |
C.省级 |
D.省级以上 |
A.5 |
B.8 |
C.10 |
D.12 |
A.县级 |
B.县级以上 |
C.省级 |
D.省级以上 |
A.一 |
B.两 |
C.三 |
D.四 |
A.本单位 |
B.使用单位 |
C.购买单位 |
D.使用和购买单位 |
A.法律 |
B.行政法规 |
C.部门规章 |
D.指导性文件 |
A.国务院 |
B.所在地省级 |
C.所在地市级 |
D.所在地县级 |
A.2001 |
B.2002 |
C.2003 |
D.2012 |
A.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 |
B.国务院生态环境 |
C.国务院卫生 |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 |
A.当地 |
B.下级 |
C.上级 |
D.本级 |
A.分等级 |
B.分影响程度 |
C.分档 |
D.分类 |
A.使用 |
B.不使用 |
C.更新 |
D.更换 |
A.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 |
B.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 |
C.高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 |
D.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 |
A.10 |
B.15 |
C.20 |
D.30 |
A.重量大小 |
B.数量多少 |
C.外观形状 |
D.潜在危害程度 |
A.只有个人 |
B.只有受到伤害的个人 |
C.只有单位 |
D.任何单位和个人 |
A.销售放射源的企业 |
B.仅使用 X 光机的医疗机构 |
C.仅使用豁免水平标准物质的科研单位 |
D.仅有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的科研机构 |
A.防火标志 |
B.防破标志 |
C.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
D.禁烟标志 |
A.收贮单位 |
B.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 |
C.当地生态环境部门 |
D.当地政府 |
A.Ⅰ类、Ⅱ类 |
B.Ⅰ类、Ⅱ类、Ⅲ类 |
C.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
D.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
A.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 |
B.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
C.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
D.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许可管理办法 |
A.法律 |
B.行政法规 |
C.部门规章 |
D.指导性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