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卫生行政部门 |
B.公安部门 |
C.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
D.安全生产监督部门 |
E.省级人民政府 |
A.放射源丢失 |
B.放射源被盗 |
C.放射源失控 |
D.放射性同位素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
E.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
A.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区域实行近地表处置。 |
B.高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的深地质处置。 |
C.α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的深地质处置。 |
D.禁止在内河水域和海洋上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 |
E.禁止在内河水域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但可以在海洋上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 |
A.许可证管理制度 |
B.放射源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制度 |
C.放射性废物处置制度 |
D.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
E.放射性污染监测制度 |
A.辐射防护负责人 |
B.辐射防护专职人员 |
C.质量保证专职人员 |
D.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职人员 |
E.公司法人 |
A.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豁免水平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以及有条件豁免要求的含源设备,在生产单位或进口总代理单位完成豁免备案后,该产品的销售、使用活动可免于辐射安全监管(销售或使用较大批量放射性同位素产品的除外),其他销售、使用单位无需逐一办理豁免备案手续 |
B.年销售量超过豁免水平 100 倍(有条件豁免含源设备 100 台)或者持有量超过豁免水平 10 倍(有条件豁免含源设备 10 台)的单位,属于销售或者使用较大批量豁免放射性同位素产品的单位,应当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并接受辐射安全监管。 |
C.仅从事免于辐射安全监管的活动的单位,无需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原持有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注销。 |
D.即使是从事免于辐射安全监管的活动的单位,仍需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 |
E.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将完成备案的《豁免备案表》抄报生态环境部,经生态环境部公告后在全国有效。 |
A.销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放射源的 |
B.使用Ⅳ类、Ⅴ类放射源的 |
C.销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 |
D.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
E.销售Ⅱ类射线装置的 |
A.医用Х射线 CT 机 |
B.牙科Х射线机 |
C.Х射线探伤机 |
D.Х射线衍射仪 |
E.血管造影用 X 射线装置 |
A.核素名称 |
B.出厂时间和活度 |
C.放射源标号和编码 |
D.源外型尺寸 |
E.放射性同位素的来源和去向 |
A.密封放射源 |
B.电磁发射设施 |
C.非密封放射源 |
D.射线装置 |
E.核燃料 |
A.收 集 |
B.包 装 |
C.填 埋 |
D.贮存 |
E.自行处理 |
A.注册资本发生变化的 |
B.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发生变化的 |
C.改变所从事活动的种类或者范围的 |
D.新建或者改建、扩建生产、销售、使用设施或者场所的 |
E.变更辐射防护负责人的 |
A.预防为主 |
B.防治结合 |
C.严格管理 |
D.安全第一 |
E.发展为首 |
A.核素名称 |
B.出厂活度 |
C.生产厂家 |
D.源外型尺寸 |
E.出厂日期 |
A.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B.重大辐射事故 |
C.较大辐射事故 |
D.一般辐射事故 |
E.一般辐射事件 |
A.极短寿命放射性废物 |
B.极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
C.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
D.中水平放射性废物 |
E.高水平放射性废物 |
A.医用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装置 |
B.人体安全检查用 X 射线装置 |
C.X 射线行李包检查装置 |
D.放射治疗模拟定位装置 |
E.牙科 X 射线装置 |
A.巡检按钮 |
B.必要的安全联锁 |
C.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
D.安全防护区域 |
E.调试装置 |
A.不按照规定报告有关环境监测结果的 |
B.未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
C.擅自进行建造、运行、生产和使用等活动的 |
D.向环境排放不得排放的放射性废气、废液的 |
E.拒绝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检查的 |
A.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B.公安部门 |
C.卫生主管部门 |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E.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
A.销售放射源的企业 |
B.使用射线装置的医疗机构 |
C.使用放射源的探伤企业 |
D.具有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的科研机构 |
E.仅使用豁免水平标准物质的科研单位 |
A.同时设计 |
B.同时施工 |
C.同时投入使用 |
D.同时验收 |
E.同时退役 |
A.转出单位持有与所从事活动相符的许可证 |
B.转入单位持有与所从事活动相符的许可证 |
C.转入单位具有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 |
D.转让双方已经签订书面转让协议 |
E.转出单位具有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 |
A.单位名称 |
B.发证日期和编号 |
C.注册资本 |
D.所从事活动的种类和范围 |
E.有效期限 |
A.5.27 |
B.11.3 |
C.30.6 |
D.30.2 |
A.线源 |
B.筒状源 |
C.板状源 |
D.点源 |
A.停止,停止 |
B.停止,开始 |
C.开始,开始 |
D.保持不变,保持不变 |
A.与控制台联锁的无人检查 |
B.紧急降源 |
C.开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停止,停止 |
B.停止,开始 |
C.开始,开始 |
D.开始,停止 |
A.无人复位按钮 |
B.固定式辐射监测仪 |
C.紧急停止按钮 |
D.光电安全联锁 |
A.水处理装置 |
B.贮源水井 |
C.辐照室的迷道 |
D.货物出口 |
A.经理 |
B.合格专家 |
C.业主 |
D.操作员工 |
A.《电离辐射防护基本标准》 |
B.《辐射防护与安全基本标准》 |
C.《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D.《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A.业主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提出退役计划和措施 |
B.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放射源的转移和回收 |
C.作好设备的去污等工作,经测定达到安全水平后封存或拆除,并记录存档 |
D.以上都是 |
A.要加强闲置、废弃放射源的管理 |
B.γ 辐照装置退役,须向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提出退役计划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 |
C.要增强事故应急管理与响应能力 |
D.以上都是 |
A.10Ci 至 1000Ci |
B.100Ci 至 1000Ci |
C.100Ci 至 10000Ci |
D.10000Ci 左右及以上 |
A.天然存在 |
B.化学合成 |
C.反应堆生产 |
D.加速器生产 |
A.2.5 |
B.3.5 |
C.4.5 |
D.5.5 |
A.控制台 |
B.辐照室内 |
C.源升降装置 |
D.辐照室人员入口处 |
A.无人复位按钮 |
B.固定式辐射监测仪 |
C.防人光电 |
D.开门按钮 |
A.无人复位按钮 |
B.固定式辐射监测仪 |
C.灯光音响信号 |
D.门内开门按钮 |
A.无人复位按钮 |
B.安全联锁装置 |
C.拉线开关 |
D.校验源 |
A.2008 年 |
B.2009 年 |
C.2019 年 |
D.2020 年 |
A.控制区和监督区 |
B.限制区和非限制区 |
C.禁区和开放区 |
D.管理区和无限制区 |
A.控制室 |
B.辐照室 |
C.通风间 |
D.水处理间 |
A.建立并不断健全科学实用的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 |
B.确立负责任的审管部门 |
C.保证足够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投入 |
D.培训足够数量的具备合格资质的有关人员 |
A.60Co/137Cs |
B.90Sr/ 90Y |
C.226Ra |
D.252Cf |
A.I |
B.Ⅱ |
C.Ⅲ |
D.V |
A.井下 |
B.井上 |
C.屏蔽容器 |
D.防护机头 |
A.1 |
B.2 |
C.3 |
D.4 |
A.源升降装置 |
B.辐照室人员通道门 |
C.辐照室货物通道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升源;降源 |
B.降源;降源 |
C.升源;升源 |
D.降源;升源 |
A.5min |
B.10min |
C.30min |
D.60min |
A.放射源升降系统 |
B.信号系统和语音报警系统 |
C.装卸料操作系统 |
D.通风系统以及水处理系统 |
A.1 |
B.3 |
C.5 |
D.7 |
A.电离辐射标志 |
B.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
C.校验源 |
D.灯光音响信号装置 |
A.辐照装置的安全设备必须要定期保养、检查和更换 |
B.进入辐照室前必须携带正常工作的辐射监测仪器 |
C.工作人员进入辐照室前必须首先观察放射源是否正常回落到井下安全位置 |
D.以上都是 |
A.校验源 |
B.辐射源 |
C.源架 |
D.储源井 |
A.235U |
B.241Am |
C.60Co |
D.137Cs |
A.线源 |
B.筒状源 |
C.点源 |
D.板状源 |
A.警告标志 |
B.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
C.灯光信号 |
D.工作制度牌 |
A.控制台 |
B.辐照室门口 |
C.源升降装置 |
D.贮源容器或水池 |
A.升高;升高 |
B.降低;降低 |
C.降低;升高 |
D.升高;降低 |
A.无人复位按钮 |
B.固定式辐射监测仪 |
C.灯光音响信号 |
D.光电安全联锁 |
A.10 |
B.20 |
C.30 |
D.50 |
A.国务院 |
B.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A.观察口 |
B.玻璃反光镜 |
C.电视监控 |
D.天窗 |
A.立即消除事故源 |
B.立即按预先编制事故处理的应急响应计划进行操作 |
C.将事故如实记录,按照规定向监管部门报告 |
D.隐瞒事故,私自处理 |
A.要始终高度重视辐照装置运营单位辐射安全管理 |
B.要加强对公众的辐射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
C.要增强事故应急管理与响应能力 |
D.以上都是 |
A.1.17 |
B.1.25 |
C.1.33 |
D.1.46 |
A.74 天 |
B.5.27 年 |
C.12.2 年 |
D.30.2 年 |
A.kGy/h 量级 |
B.Gy/h 量级 |
C.mGy/h 量级 |
D.μGy/h 量级或与环境本底值接近 |
A.固定式辐射水平监测仪 |
B.无人复位按钮 |
C.灯光音响信号 |
D.开门按钮 |
A.便携式辐射检测报警仪 |
B.固定式辐射检测报警仪 |
C.校验源 |
D.监控仪表 |
A.卸下;降源 |
B.装上;降源 |
C.装上;升源 |
D.卸下;升源 |
A.无人复位按钮 |
B.固定式辐射监测仪 |
C.拉线开关 |
D.光电安全联锁 |
A.不大于 1×10^-6 |
B.不大于 3×10^-6 |
C.不大于 1×10^-5 |
D.没有要求 |
A.卫生 |
B.公安 |
C.生态环境 |
D.安监 |
A.无人复位按钮 |
B.固定式辐射监测仪 |
C.拉线开关 |
D.光电安全联锁 |
A.30 |
B.40 |
C.50 |
D.60 |
A.通风系统入口 |
B.货物仓库门 |
C.辐照室人员通道门 |
D.以上都不是 |
A.美观 |
B.节省材料 |
C.增大浮力 |
D.便于在水中使用时水能充满长杆,防止射线穿透,使工作人员不至受到过量照射。 |
A.用于对辐照室外人员的警示 |
B.确保放射源的安全 |
C.确保货物安全 |
D.确保辐照装置运行 |
A.1μSv/h |
B.2.5μSv/h |
C.5μSv/h |
D.10μSv/h |
A.烟雾报警装置 |
B.校验源 |
C.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
D.显示源状态的指示器 |
A.时间 |
B.距离 |
C.屏蔽 |
D.以上都是 |
A.升源 |
B.降源 |
C.停止升降源 |
D.紧急降源或紧急停止 |
A.电动辊道输送系统 |
B.气动单轨悬挂输送系统 |
C.积放式悬挂链输送系统 |
D.机械牵引系统 |
A.铅 |
B.铝 |
C.不锈钢 |
D.铜 |
A.电导率不大于 1~10μS/cm |
B.钙离子含量高 |
C.pH 值小于 4 |
D.氯(Cl- )离子含量不大于 1mg/L |
A.源架及升降系统 |
B.屏蔽防护系统 |
C.安全联锁系统 |
D.控制系统 |
A.贮源系统 |
B.水处理系统 |
C.通风系统 |
D.剂量系统 |
A.控制区 |
B.监督区 |
C.观察区 |
D.核心区 |
A.一条 |
B.两条能量相同 |
C.两条能量不同 |
D.三条能量不同 |
A.干法 |
B.湿法 |
C.开放 |
D.密闭 |
A.人员出入口 |
B.货物出入口 |
C.人员和货物出入口 |
D.放射源出入口 |
A.2mSv |
B.5 mSv |
C.10 mSv |
D.20 mSv |
A.检查源架 |
B.检查放射源 |
C.检查被照物 |
D.检查辐照室是否有人 |
A.5.27 天 |
B.5.27 月 |
C.5.27 周 |
D.5.27 年 |
A.红色 |
B.绿色 |
C.黄色 |
D.蓝色 |
A.检查剂量仪表是否正常 |
B.检查是否有漏射线 |
C.检查光电是否正常 |
D.确定源是否在安全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