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08 年 |
B.2009 年 |
C.2019 年 |
D.2020 年 |
A.控制区和监督区 |
B.限制区和非限制区 |
C.禁区和开放区 |
D.管理区和无限制区 |
A.控制室 |
B.辐照室 |
C.通风间 |
D.水处理间 |
A.建立并不断健全科学实用的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 |
B.确立负责任的审管部门 |
C.保证足够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投入 |
D.培训足够数量的具备合格资质的有关人员 |
A.60Co/137Cs |
B.90Sr/ 90Y |
C.226Ra |
D.252Cf |
A.I |
B.Ⅱ |
C.Ⅲ |
D.V |
A.井下 |
B.井上 |
C.屏蔽容器 |
D.防护机头 |
A.1 |
B.2 |
C.3 |
D.4 |
A.源升降装置 |
B.辐照室人员通道门 |
C.辐照室货物通道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升源;降源 |
B.降源;降源 |
C.升源;升源 |
D.降源;升源 |
A.5min |
B.10min |
C.30min |
D.60min |
A.放射源升降系统 |
B.信号系统和语音报警系统 |
C.装卸料操作系统 |
D.通风系统以及水处理系统 |
A.1 |
B.3 |
C.5 |
D.7 |
A.电离辐射标志 |
B.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
C.校验源 |
D.灯光音响信号装置 |
A.辐照装置的安全设备必须要定期保养、检查和更换 |
B.进入辐照室前必须携带正常工作的辐射监测仪器 |
C.工作人员进入辐照室前必须首先观察放射源是否正常回落到井下安全位置 |
D.以上都是 |
A.校验源 |
B.辐射源 |
C.源架 |
D.储源井 |
A.235U |
B.241Am |
C.60Co |
D.137Cs |
A.线源 |
B.筒状源 |
C.点源 |
D.板状源 |
A.警告标志 |
B.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
C.灯光信号 |
D.工作制度牌 |
A.控制台 |
B.辐照室门口 |
C.源升降装置 |
D.贮源容器或水池 |
A.升高;升高 |
B.降低;降低 |
C.降低;升高 |
D.升高;降低 |
A.无人复位按钮 |
B.固定式辐射监测仪 |
C.灯光音响信号 |
D.光电安全联锁 |
A.10 |
B.20 |
C.30 |
D.50 |
A.国务院 |
B.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A.观察口 |
B.玻璃反光镜 |
C.电视监控 |
D.天窗 |
A.立即消除事故源 |
B.立即按预先编制事故处理的应急响应计划进行操作 |
C.将事故如实记录,按照规定向监管部门报告 |
D.隐瞒事故,私自处理 |
A.要始终高度重视辐照装置运营单位辐射安全管理 |
B.要加强对公众的辐射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
C.要增强事故应急管理与响应能力 |
D.以上都是 |
A.1.17 |
B.1.25 |
C.1.33 |
D.1.46 |
A.74 天 |
B.5.27 年 |
C.12.2 年 |
D.30.2 年 |
A.kGy/h 量级 |
B.Gy/h 量级 |
C.mGy/h 量级 |
D.μGy/h 量级或与环境本底值接近 |
A.固定式辐射水平监测仪 |
B.无人复位按钮 |
C.灯光音响信号 |
D.开门按钮 |
A.便携式辐射检测报警仪 |
B.固定式辐射检测报警仪 |
C.校验源 |
D.监控仪表 |
A.卸下;降源 |
B.装上;降源 |
C.装上;升源 |
D.卸下;升源 |
A.无人复位按钮 |
B.固定式辐射监测仪 |
C.拉线开关 |
D.光电安全联锁 |
A.不大于 1×10^-6 |
B.不大于 3×10^-6 |
C.不大于 1×10^-5 |
D.没有要求 |
A.卫生 |
B.公安 |
C.生态环境 |
D.安监 |
A.无人复位按钮 |
B.固定式辐射监测仪 |
C.拉线开关 |
D.光电安全联锁 |
A.30 |
B.40 |
C.50 |
D.60 |
A.通风系统入口 |
B.货物仓库门 |
C.辐照室人员通道门 |
D.以上都不是 |
A.美观 |
B.节省材料 |
C.增大浮力 |
D.便于在水中使用时水能充满长杆,防止射线穿透,使工作人员不至受到过量照射。 |
A.用于对辐照室外人员的警示 |
B.确保放射源的安全 |
C.确保货物安全 |
D.确保辐照装置运行 |
A.1μSv/h |
B.2.5μSv/h |
C.5μSv/h |
D.10μSv/h |
A.烟雾报警装置 |
B.校验源 |
C.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
D.显示源状态的指示器 |
A.时间 |
B.距离 |
C.屏蔽 |
D.以上都是 |
A.升源 |
B.降源 |
C.停止升降源 |
D.紧急降源或紧急停止 |
A.电动辊道输送系统 |
B.气动单轨悬挂输送系统 |
C.积放式悬挂链输送系统 |
D.机械牵引系统 |
A.铅 |
B.铝 |
C.不锈钢 |
D.铜 |
A.电导率不大于 1~10μS/cm |
B.钙离子含量高 |
C.pH 值小于 4 |
D.氯(Cl- )离子含量不大于 1mg/L |
A.源架及升降系统 |
B.屏蔽防护系统 |
C.安全联锁系统 |
D.控制系统 |
A.贮源系统 |
B.水处理系统 |
C.通风系统 |
D.剂量系统 |
A.控制区 |
B.监督区 |
C.观察区 |
D.核心区 |
A.一条 |
B.两条能量相同 |
C.两条能量不同 |
D.三条能量不同 |
A.干法 |
B.湿法 |
C.开放 |
D.密闭 |
A.人员出入口 |
B.货物出入口 |
C.人员和货物出入口 |
D.放射源出入口 |
A.2mSv |
B.5 mSv |
C.10 mSv |
D.20 mSv |
A.检查源架 |
B.检查放射源 |
C.检查被照物 |
D.检查辐照室是否有人 |
A.5.27 天 |
B.5.27 月 |
C.5.27 周 |
D.5.27 年 |
A.红色 |
B.绿色 |
C.黄色 |
D.蓝色 |
A.检查剂量仪表是否正常 |
B.检查是否有漏射线 |
C.检查光电是否正常 |
D.确定源是否在安全位置 |
A.环境 |
B.操作人员的人身 |
C.设备 |
D.货物 |
A.α 射线 |
B.β 射线 |
C.γ 射线 |
D.质子束 |
E.中子束 |
A.个人剂量控制 |
B.辐射实践的正当性 |
C.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 |
D.屏蔽天然辐射照射 |
E.屏蔽宇宙辐射照射 |
A.食品保鲜 |
B.医疗用品消毒 |
C.农作物育种 |
D.高分子辐射化工产品 |
E.工业“三废”处理 |
A.设计装源量 |
B.辐照室空间大小 |
C.辐照加工产品运输方式 |
D.任何情况下,通风系统必须一直运行 |
E.不需考虑其他参数 |
A.钴源的运输 |
B.钴源铅罐的接收监测 |
C.吊装、空罐监测 |
D.安装钴源 |
E.倒源过程辐射监测 |
A.医疗用品和农副产品的消毒灭菌 |
B.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合成与改性 |
C.食品的保鲜贮藏 |
D.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 |
E.工业“三废”的处理 |
A.球状 |
B.圆筒状 |
C.多面体状 |
D.板状 |
E.棒状 |
A.纵深防御原则 |
B.冗余性 |
C.多元性 |
D.重复性 |
E.独立性 |
A.60Co |
B.14C |
C.235U |
D.137Cs |
E.226Ra |
A.效率优先 |
B.纵深防御 |
C.冗余性 |
D.多元性 |
E.独立性 |
A.钴源泄漏和贮源井水渗漏 |
B.源架卡住 |
C.着火 |
D.爆炸 |
E.人员误入 |
A.常温进行,适用于对热敏感的制品 |
B.穿透力强,能够辐照密封包装物 |
C.能耗低,效率高 |
D.产品无毒物残留,不污染环境 |
E.基本建设投资大 |
A.放出两条γ 射线,能量分别为 1.17MeV,1.33MeV |
B.仅放出β 射线 |
C.γ 射线是由 60Co β 衰变的子体核产生的 |
D.放出 β 射线的同时,放出 γ 射线 |
E.放出中子束 |
A.厂址选择 |
B.布局要求 |
C.建筑要求 |
D.辐射源要求 |
E.安全设施 |
A.放射源存放在去离子水中,并要达到安全水位。 |
B.放射源存放在贮源水井中,大约 7 米。 |
C.放射源一直在屏蔽容器中。 |
D.使用时被辐照的物品移到水下某一位置。 |
A.放射源完全密封于由固体材料制造的干式容器中。 |
B.放射源不使用时是完全屏蔽的。 |
C.使用时源离开屏蔽容器,裸露在辐照室中。 |
D.人员进入辐照室需要严格控制。 |
A.放射源存放在一个贮源水井中。 |
B.放射源使用时提升至地面上某一位置(辐照位) |
C.放射源不使用时是完全屏蔽的。 |
D.被辐照的物品通过传输装置送进辐照室。 |
A.自身没有屏蔽系统。 |
B.依靠辐照室墙壁屏蔽。 |
C.辐照室入口门采取安全联锁措施。 |
D.工作时人员不得进入辐照室。 |
A.一般由不锈钢材料制造。 |
B.放射源能安全可靠地装载在源架上。 |
C.保证放射源不受机械损伤。 |
D.放射源的装卸方便。 |
A..X 射线 |
B.β 射线 |
C..γ 射线 |
D.中子束 |
E.α射线 |
A.个人剂量报警仪 |
B.剂量巡检仪表 |
C.个人剂量计 |
D.烟雾报警器 |
E.臭氧报警仪 |
A.放射性警示标志 |
B.灯光音响信号装置 |
C.门与控制系统联锁 |
D.门与升降系统联锁 |
E.设置辐射剂量监测报警装置 |
A.与控制台联锁 |
B.与人员通道门联锁 |
C.在迷道、辐照室设置数个 |
D.防止升源前有人员进入辐照室 |
E.所有按钮确认才能关闭通道门 |
A.提出水面后能迅速排空积水。 |
B.容量应该按装置最大装源能力设计,并要适当的考虑每年的补充量。 |
C.应设有防止辐照物碰撞的保护装置。 |
D.为了减少水的腐蚀作用,一般由不锈钢材料制造。 |
A.放出两条 γ 射线,能量分别为 1.17MeV,1.33MeV |
B.仅放出 β 射线 |
C..γ 射线是由 60Co β 衰变的子体核产生的 |
D.放出 β 射线的同时,放出 γ 射线 E.放出 γ 射线的同时,放出 β 射线 |
A.放射源完全密封于由固体材料制造的干式容器中。 |
B.放射源不使用时是完全屏蔽的。 |
C.使用时源离开屏蔽容器,裸露在辐照室中。 |
D.人员进入辐照室需要严格控制。 |
A.辐照室主防护墙采用 2m 左右厚的水泥墙体。 |
B.辐照室采用迷道屏蔽设计。 |
C.贮源水井中去离子水的深度大约 7 米。 |
D.控制室和操作间应采用屏蔽防护门。 |
A.1.33MeV |
B.1.17MeV |
C.1.48.MeV |
D.0.31MeV |
E.不固定 |
A.带有完整的、封闭的屏蔽系统。 |
B.运行时,人员不能接触主射线束。 |
C.人员进入辐照室不需要受控。 |
D.人员进入辐照室需要受控。 |
A.自来水 |
B.矿泉水 |
C.去离子水 |
D.蒸馏水 |
E.含铅水 |
A.辐照室 |
B.迷道 |
C.控制室 |
D.操作间 |
E.风机房 |
A.每个人必须同时佩戴个人剂量计和剂量报警仪 |
B.个人剂量计和报警仪不允许混戴 |
C.专人负责个人剂量管理 |
D.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 |
E.剂量档案长期保存 |
A.源架及升降系统 |
B.屏蔽防护系统 |
C.产品输送系统 |
D.控制系统 |
E.剂量系统 |
A.电导率不低于 1~10μS/cm |
B.钙离子含量不大于 1mg/L |
C.pH 值保持 5.5~8.5 |
D.氯离子(Cl- )含量不大于 1mg/L |
E.钠离子(Na+ )含量不大于 1mg/L |
A.控制台钥匙应与便携式剂量监测仪相连 |
B.人员通道和货物通道由同一把钥匙控制 |
C.钥匙从控制台拔出,放射源应自动降到安全位置 |
D.只有获得资格且单位授权的运行人员才能使用该钥匙 |
E.所有操作人员均可使用该钥匙 |
A.与控制系统联锁 |
B.与安全门联锁 |
C.系统故障时自动降源 |
D.系统故障时无法升源 |
E.系统故障时自动断电 |
A.货物进出通道 |
B.水处理系统 |
C.人员进出通道 |
D.源升降系统 |
E.辐照室通风系统 |
A.迷道内 |
B.货物出口 |
C.水处理装置区域 |
D.通风口 |
E.辐照室 |
A.放射性警示标志 |
B.灯光音响信号装置 |
C.设置安全门 |
D.设置防人光电 |
E.与控制系统联锁 |
A.放射源升降系统 |
B.产品输送系统 |
C.安全联锁系统 |
D.辐照室门 |
E.通风系统 |
A.辐照室 |
B.迷道 |
C.控制室 |
D.操作间 |
E.风机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