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输入频率高于本振频率为上变频方式,输入频率低于本振频率为下变频方式 |
B.输入频率高于中频频率为上变频方式,输入频率低于中频频率为下变频方式 |
C.中频频率高于输入频率为上变频方式,中频频率低于输入频率为下变频方式 |
D.本振频率高于输入频率为上变频方式,本振频率低于输入频率为下变频方式 |
A.接收机内部噪声在输出端的功率可以使一个接在输出端上的匹配电阻加热到的绝对温度 |
B.接收机内部噪声在输出端的功率可以使一个接在输出端上的匹配电阻加热升高的相对温度 |
C.接收机信噪比符合技术指标时所要求的设备环境温度 |
D.接收机的内部噪声功率等于一个接在天线输入端的优质匹配电阻产生相同的热噪声功率时电阻所具有的绝对温度 |
A.1,0dB,0°K |
B.0,0dB,-275°K |
C.0,1dB,17°K |
D.0,0dB,-273°K |
A.2,0dB,17°K |
B.2,3dB,290°K |
C.1,1dB,0°K |
D.1,0dB,-273°K |
A.特强带外干扰可使前级器件进入非线性区而产生互调干扰,需在接收机最前端加入衰减 |
B.避免本台发射机的强信号损坏接收电路 |
C.通常增益控制旋钮的控制范围不够宽,ATT开关用来加宽增益控制范围 |
D.遇特强的带内干扰时,打开ATT开关可防止音量过大而损坏扬声器或耳机 |
A.通信双方之一使用频率固定的发信设备时 |
B.一个业余电台使用独立的收信和发信设备时 |
C.两个业余电台不想使其他业余电台听到完整的对话内容时 |
D.本台呼叫受到大量电台回答(pile-up)时将收发信号错开以避免干扰,或者通信双方处于不同的国际频率分配或频率规划区域时 |
A.在其守听频率上发送本台的完整呼号 |
B.在其呼叫频率上发送对方完整呼号和本台的完整呼号 |
C.在其呼叫频率上发送本台的完整呼号 |
D.在其守听频率上发送对方完整呼号和本台的完整呼号 |
A.电离层的选择性衰落 |
B.仪器或电脑工作点飘移 |
C.接收机的自动增益控制不稳定 |
D.发射机的发射功率电平不稳定 |
A.PACTOR |
B.AMTOR |
C.PSK31 |
D.RTTY |
A.发送端在发送数据报文前先按一定的算法进行编码处理,加入特定的冗余代码,在接收端按照相应算法进行解码,从而发现传输产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
B.发送端将每组数据报文重复发送足够多的次数,接收端收到后加以互相比较,选取比较一致的报文,以消除传输中的随机错误 |
C.发送端在发送一定数据后,如收到接收端的重传请求、或者收不到接收端的收妥确认,即重传出错的数据报文,对出错报文进行纠正 |
D.接收端收到数据后,发回发送端,由发送端比较核对,如发现出错,将重传出错的数据报文,从而恢复出错的报文 |
A.发送端将每组数据报文重复发送足够多的次数,接收端收到后加以互相比较,选取比较一致的报文,以消除传输中的随机错误 |
B.接收端收到数据后,发回发送端,由发送端比较核对,如发现出错,将重传出错的数据报文,从而恢复出错的报文 |
C.发送端在发送数据报文前先按一定的算法进行编码处理,加入特定的冗余代码,在接收端按照相应算法进行解码,从而发现传输产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
D.发送端在发送一定数据后,如收到接收端的重传请求、或者收不到接收端的收妥确认,即重传出错的数据报文,对出错报文进行纠正 |
A.-129.6 dBm |
B.-95.6 dBm |
C.-135.6 dBm |
D.-101.6 dBm |
A.-135.6 dBm |
B.-101.6 dBm |
C.-95.6 dBm |
D.-129.6 dBm |
A.-125.1 dBm |
B.-135.6 dBm |
C.-129.6 dBm |
D.-109.6 dBm |
A.-135.6 dBm |
B.-129.6 dBm |
C.-121.6 dBm |
D.-109.6 dBm |
A.略高于S6 |
B.略低于S6 |
C.略高于S4 |
D.略低于S5 |
A.S7 |
B.略高于S5 |
C.略高于S6 |
D.略低于S5 |
A.略高于S6 |
B.略低于S5 |
C.S7 |
D.略低于S6 |
A.略高于S5 |
B.S7 |
C.略高于S6 |
D.略低于S5 |
A.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由地球赤道平面在轨道升交点按顺时针方向计决定 |
B.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由地球赤道平面在轨道降交点按顺时针方向计决定 |
C.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由地球赤道平面在轨道升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计决定 |
D.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由地球赤道平面在轨道降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计决定 |
A.连续两次经过地球上某观测点的间隔时间 |
B.连续两次经过地球北极的间隔时间 |
C.连续两次经过其轨道上的某特定点的间隔时间 |
D.连续两次经过地球赤道的间隔时间 |
A.由北向南 |
B.由南向北 |
C.由东南向西北 |
D.由东北向西南 |
A.由北向南 |
B.由南向北 |
C.由东南向西北 |
D.由东北向西南 |
A.接收到的上行信号解调处理后经线性放大,再重新调制并转发的卫星中继设备 |
B.接收到的上行信号经线性放大后解调处理,再重新调制并转发的卫星中继设备 |
C.接收到的上行信号解调处理和重新调制后,经线性放大再转发的卫星中继设备 |
D.卫星上将接收到的一定带宽内的所有上行信号在频谱上平移(或平移加反转)后加以转发的中继设备 |
A.转发信号的幅度与上行信号幅度成线性正比,只能为CW、SSB和AM等带有振幅调制特征的通信方式进行中继 |
B.先对接收信号解调,经整形、线性放大后重新调制转发,提高下行信号高信噪比 |
C.转发工作频带范围内的所有信号而不改变原有的调制特征,可为各种常用业余无线电通信方式进行中继 |
D.转发器采用线性放大电路,转发的信号失真小 |
A.卫星翻滚造成收发信天线极化的失配 |
B.电波受高空气流的影响 |
C.电波受电离层的影响 |
D.卫星电源不够稳定 |
A.输入当地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
B.下载最近的F107射电辐射通量 |
C.下载待预测卫星的开普勒轨道根数(轨道要素) |
D.下载最近的太阳黑子平均数 |
A.美国的业余无线电卫星公司,一个专注于实验卫星的设计、制造、运行和推进空间教育的非营利性志愿者组织 |
B.某一颗业余无线电卫星的名称 |
C.所有业余无线电卫星的总称 |
D.某一系列业余无线电卫星的总称 |
A.按照发明者奥斯卡的方案设计制造的业余卫星 |
B.电影奥斯卡金奖的基金所赞助的业余卫星活动 |
C.“搭载有业余无线电装置的地球轨道卫星”的英文缩写 |
D.纪念业余无线电技术先驱者奥斯卡 |
A.大地对无线电波的吸收 |
B.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吸收 |
C.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反射 |
D.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衰减 |
A.业余无线电转发器的上下行通信所用的业余频段以及所支持的调制方式 |
B.业余无线电转发器的发射功率等级 |
C.发射业余卫星的国家的呼号前缀 |
D.业余卫星的某些轨道参数 |
A.收发信机之间相对距离的变化使接收信号频率产生偏移的现象 |
B.电波极化方向在传播途中变化使接收信号幅度产生波动的现象 |
C.传播条件随时间的扰动使接收信号幅度产生波动的现象 |
D.传播条件随空间位置的扰动使接收信号幅度产生波动的现象 |
A.卫星飞来时频率偏低,飞离时频率偏高,越远频偏越小,过顶时频偏最大 |
B.卫星飞来时频率偏高,飞离时频率偏低,越远频偏越大,过顶时频偏最小 |
C.卫星飞来时频率偏高,飞离时频率偏低,越远频偏越小,过顶时频偏最大 |
D.卫星飞来时频率偏低,飞离时频率偏高,越远频偏越大,过顶时频偏最小 |
A.阻抗显著变小,相比之下谐振频率变化不大 |
B.谐振频率显著变低,相比之下阻抗变化不大 |
C.谐振频率显著变高,相比之下阻抗变化不大 |
D.阻抗显著变大,相比之下谐振频率变化不大 |
A.读数取决于电缆长度,长1/4波长的奇数倍时接近无穷大,1/4波长偶数倍时接近零 |
B.读数取决于负载电阻的额定功率,额定功率越小,读数越大 |
C.读数为50欧,与电缆长度无关 |
D.读数取决于电缆长度,长1/4波长的偶数倍时接近无穷大,1/4波长奇数倍时接近零 |
A.读数取决于电缆长度,长1/4波长的奇数倍时接近无穷大,1/4波长偶数倍时接近零 |
B.读数取决于负载电阻的额定功率,额定功率越小,读数越大 |
C.读数为50欧,与电缆长度无关 |
D.读数取决于电缆长度,长1/4波长的偶数倍时接近无穷大,1/4波长奇数倍时接近零 |
A.读数取决于电缆长度,长1/4波长的奇数倍时接近无穷大,1/4波长偶数倍时接近零 |
B.读数为50欧,与电缆长度无关 |
C.读数取决于电缆长度,长1/4波长的偶数倍时接近无穷大,1/4波长奇数倍时接近零 |
D.读数取决于负载电阻的额定功率,额定功率越小,读数越大 |
A.用高档纯银音响线材代替普通铜质同轴电缆 |
B.使用电气长度正好等于波长的连接电缆 |
C.将电缆外皮妥善接地,并将仪器放入屏蔽室 |
D.换用接触件镀金的高档电缆接头 |
A.大地导电率越高,大地反射比较接近于理想情况,效果越好 |
B.大地导电率越低,大地中的感应电流越弱,效果越好 |
C.大地导电率太高、太低都不好,最好是处于中间值 |
D.HF远距离通信依靠天波反射,与大地导电率无关 |
A.无论是谐振和阻抗匹配条件还是辐射效率,都不能得到全尺寸天线的效果 |
B.如果设计得当、制作精心、妥善调试,有可能得到比全尺寸偶极天线更好的效果 |
C.可以和全尺寸天线一样满足谐振和阻抗匹配条件,但辐射效率肯定不如全尺寸天线 |
D.只要设计得当、制作精心、妥善调试,可以得到和全尺寸天线完全一样的相同效果 |
A.可以依靠天线调谐器实现在较宽的频带内谐振,对长度没有要求 |
B.对长度要求比较严格,是没有自然谐振点的宽带天线 |
C.在较宽的频带内具有一些列自然谐振频率点,但对长度要求比较严格 |
D.是没有自然谐振点的宽带天线,对长度要求不严格但一般需接近或大于波长, |
A.长度足够时大部分功率边行进边辐射到空间,只剩小部分到达电阻并消耗而不反射回去 |
B.电阻相当于一个假负载,虽实现了宽带工作,但绝大部分能量消耗在这个电阻上 |
C.在匹配状态下,输入功率的一半消耗在电阻上,所以天线的辐射效率大约是50% |
D.串联电阻的损耗降低了天线谐振时的Q值,使谐振响应显得平坦,但辐射效率比较低下 |
A.A为28MHz的半波长,B为21MHz的半波长,C为14MHz的半波长 |
B.A为28MHz的半波长,A+B为21MHz的半波长,A+B+C为14MHz的半波长 |
C.A为28MHz的1/4波长,A+B为21MHz的1/4波长,A+B+C为14MHz的1/4波长 |
D.A为28MHz的1/4波长,B为21MHz的1/4波长,C为14MHz的1/4波长 |
A.A、D为14MHz陷波器,B、C为21MHz陷波器,即分别谐振于14MHz和21MHz的并联谐振回路 |
B.A、D为21MHz陷波器,B、C为28MHz陷波器,即分别谐振于21MHz和28MHz的串联谐振回路 |
C.A、D为14MHz陷波器,B、C为21MHz陷波器,即分别谐振于14MHz和21MHz的串联谐振回路 |
D.A、D为21MHz陷波器,B、C为28MHz陷波器,即分别谐振于21MHz和28MHz的并联谐振回路 |
A.B-中间加感, A-底部加感, C-顶部加感 |
B.A-底部加感,C-顶部加感, B-中间加感 |
C.A-底部加感,B-中间加感, C-顶部加感 |
D.C-顶部加感,B-中间加感,A-底部加感 |
A.A-底部加感, B-中间加感, C-顶部加感 |
B.B-中间加感, A-底部加感, C-顶部加感 |
C.A-底部加感, C-顶部加感, B-中间加感 |
D.C-顶部加感, B-中间加感, A-底部加感 |
A.只能工作于7/14/28MHz三个频段;每个偶极天线的阻抗都是50欧,并联后总阻抗为17欧左右 |
B.7MHz振子可以3/2波长方式工作于21MHz,可在7/14/21/28MHz四个频段工作;每个偶极天线的阻抗都是50欧,并联后总阻抗为17欧左右 |
C.7MHz振子可以以3/2波长方式工作于21MHz,可在7/14/21/28MHz四个频段工作;不工作的振子呈现高阻抗,并联后总阻抗为50欧左右 |
D.只能工作于7/14/28MHz三个频段。不工作的振子呈现高阻抗;并联后的总阻抗为50欧左右 |
A.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 |
B.通信效果变好 |
C.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D.通信效果变差 |
A.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 |
B.通信效果变差 |
C.通信效果变好 |
D.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A.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B.通信效果变好 |
C.通信效果变差 |
D.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 |
A.通信效果变差 |
B.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C.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 |
D.通信效果变好 |
A.通信效果变好 |
B.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 |
C.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D.通信效果变差 |
A.通信效果变差 |
B.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C.通信效果变好 |
D.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 |
A.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 |
B.通信效果变好 |
C.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D.通信效果变差 |
A.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B.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 |
C.通信效果变好 |
D.通信效果变差 |
A.通信效果变差 |
B.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C.通信效果变好 |
D.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 |
A.通信效果变好 |
B.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 |
C.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D.通信效果变差 |
A.太阳黑子平均数、地磁活动指数、通信双方的位置、通信时间 |
B.太阳耀斑数量、地磁活动指数、通信双方的相对直线距离、通信时间 |
C.太阳黑子活动平均周期长度、通信双方的天线高度、通信双方位置的磁偏角、通信时间 |
D.上一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黑子平均数极大值、地磁活动指数、通信双方的相对直线距离、通信双方的高空温度 |
A.F2、F1、E、D |
B.A、B、C、D |
C.E1、E2、F1、F2 |
D.F、E2、E1、D |
A.电离层对10.7MHz电波的衰减指数 |
B.FM广播频段107MHz的典型传播距离 |
C.太阳10.7cm波长射电辐射通量指数 |
D.最高可用频率与10.7MHz的比值 |
A.宁静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强,电离层密度越大,有利于F层对DX电波的反射 |
B.电离层对10.7MHz电波的衰减越大,说明DX传播的条件越差 |
C.FM广播频段107MHz的典型传播距离越远,可用作300公里以内的VHF传播距离预测 |
D.宁静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强,电离层密度越大,不利于F层对DX电波的反射 |
A.电磁波传到远方时,电场E和磁场H在空间的比值为常量,称为波阻抗。 |
B.射频电流在同轴电缆中通过时遇到的阻抗就是波阻抗 |
C.射频电流在进入发射天线馈电点时遇到的阻抗就是波阻抗 |
D.射频电流在发射设备输出端遇到的外界阻抗就是波阻抗 |
A.一种仅用于无线电测试的标准接收天线,但发射效果不好,对业余无线电无用处 |
B.一种专业通信使用的增益极高的专用天线。在业余无线电中没有应用价值 |
C.一种带宽几乎无穷宽的高级天线专利的名称。业余无线电不需要这样的宽带天线 |
D.一种小到一个点的、能把发射机的射频能量全部转换为电磁波并加以各向同性均匀辐射的理论假想天线。经常作为衡量实际天线辐射性能的比较基准 |
A.功率通量密度与离辐射源的距离成反比 |
B.功率通量密度与离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C.功率通量密度与离辐射源的距离成正比 |
D.功率通量密度与离辐射源的距离成指数关系 |
A.距离增加到N倍,衰减增大到2×N倍 |
B.距离增加到N倍,衰减增大到N^2倍 |
C.距离增加到N倍,衰减增大到20×N倍 |
D.距离增加到N倍,衰减增大到N倍 |
A.频率增加到N倍,衰减减少到1/N,所以430MHz信号比144MHz强 |
B.频率增加到N倍,衰减增大到2×N倍 |
C.频率增加到N倍,衰减增大到N^2倍 |
D.频率增加到N倍,衰减增大到N倍 |
A.仅适用于从LF到UHF的频率范围 |
B.仅适用于离辐射源一定距离范围内的“远区场” |
C.适用于辐射源周围空间内的任何一点 |
D.仅适用于离辐射源大约10倍波长外的“远区场” |
A.测试点应选择在离天线至少10倍波长远的地方 |
B.待测天线的馈电电缆外面应套上磁环 |
C.场强计外壳应妥善接地 |
D.场强计应与地面绝缘 |
A.远场区内电场和磁场的比值不变,而近场区内恒比关系不再存在 |
B.接近电台时信号场强导致接收机前级半导体器件过载 |
C.接近电台时信号场强导致鞭状天线进入非线性工作区 |
D.接近电台时信号场强导致环形天线发热变形而改变参数 |
A.地球有极光活动的地区 |
B.地球上通信两端之间的大圆连线 |
C.连接地球具有相同最高可用频率的地点所形成的线 |
D.地球自转时白昼和黑夜交界的区域 |
A.通信两端分别处于灰线同一侧4000公里以外的两点时传播最好 |
B.通信两端分别处于灰线两侧4000公里以外的对称点时传播最好 |
C.通信两端应避免同时处于灰线才能取得更稳定的传播 |
D.通信两端同时处于灰线时最有利于建立天波的多跳反射途径 |
A.120GHz附近频段存在特别强烈的宇宙射线干扰,不适合用作卫星通信 |
B.60GHz、120GHz、183GHz附近存在衰减很大的大气吸收频带,并不适合用作业余卫星通信 |
C.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不具备制造工作在120GHz附近频段的设备的能力 |
D.120GHz附近频段的天线尺寸太大,不适合用作业余卫星通信 |
A.极高频EHF(毫米波) |
B.低频LF(长波) |
C.高频HF(短波) |
D.特高频UHF(分米波) |
A.中频MF(中波) |
B.极高频EHF(毫米波) |
C.甚高频VHF(米波) |
D.甚低频VLF(甚长波) |
A.收发天线的极化方向都平行于两台之间的连线 |
B.收发天线都处于垂直于两台连线的平面内并且极化方向互相一致 |
C.收发天线都处于垂直于两台连线的平面内收发天线极化方向互相垂直 |
D.发信天线垂直极化,收信天线的极化方向平行于两台之间的连线 |
A.水平极化波 |
B.左旋(或逆时针)椭圆极化波或圆极化波 |
C.右旋(或顺时针)椭圆极化波或圆极化波 |
D.垂直极化波 |
A.指向发射点的右旋圆极化 |
B.垂直极化 |
C.水平极化 |
D.指向发射点的左旋圆极化 |
A.卫星过顶前为右旋圆极化,过顶后为左旋圆极化 |
B.最佳方向始终为右旋圆极化 |
C.卫星过顶后为右旋圆极化,过顶前为左旋圆极化 |
D.最佳方向始终为左旋圆极化 |
A.水平极化 |
B.极化方向平行于两台之间的连线 |
C.指向发射点、右旋或左旋圆极化 |
D.垂直极化 |
A.松耦合高Q参差调谐回路 |
B.松耦合的高Q单调谐或同频双调谐回路 |
C.松耦合低Q同频双调谐回路 |
D.紧耦合高Q同频双调谐回路 |
A.输出电压幅度没有限制的放大器 |
B.开环放大倍数无穷大的放大器 |
C.内部噪声等于零的放大器 |
D.没有电源消耗的放大器 |
A.带负反馈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
B.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
C.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
D.共基极放大电路 |
A.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
B.带正反馈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
C.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
D.共基极放大电路 |
A.共基极放大电路 |
B.带正反馈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
C.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
D.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
A.甲类放大器 |
B.甲乙类放大器 |
C.丙类放大器 |
D.乙类放大器 |
A.甲类放大器 |
B.甲乙类放大器 |
C.丙类放大器 |
D.乙类放大器 |
A.甲类放大器 |
B.丙类放大器 |
C.乙类放大器 |
D.甲乙类放大器 |
A.甲乙类放大器 |
B.丙类放大器 |
C.乙类放大器 |
D.甲类放大器 |
A.丙类放大器 |
B.甲类放大器 |
C.甲乙类放大器 |
D.乙类放大器 |
A.乙类放大器 |
B.丙类放大器 |
C.甲乙类放大器 |
D.甲类放大器 |
A.丙类放大器 |
B.甲乙类放大器 |
C.乙类放大器 |
D.甲类放大器 |
A.丙类放大器 |
B.乙类放大器 |
C.甲类放大器 |
D.甲乙类放大器 |
A.接近乙类的甲乙类放大器 |
B.接近甲类的甲乙类放大器 |
C.甲类放大器 |
D.丙类放大器 |
A.卫星转发器功率可以增加 |
B.增加卫星转发器覆盖面积 |
C.发射成本低 |
D.增强地球吸引力以保持运转稳定 |
A.为防止大电容干涸失效,采用小电容增大保险系数 |
B.利用两个电容器容量相加的办法得到精确的容量 |
C.低频率由大电容负责,频率升高时大电容的引线电感不可忽略,则由小电容主要负责,以达到宽频带滤波效果 |
D.增加电容器的总耐压指标 |
A.太阳黑子数高 |
B.通信两端天气都好 |
C.满月 |
D.月亮处于近地点 |
A.提高天线输出的信号电平,以克服传输线路和接收机前级固有噪声的影响 |
B.展宽天线的工作带宽 |
C.提高天线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电平,以克服天线周围环境的外部噪声影响 |
D.提高天线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电平,以克服临近频道电台信号的干扰 |
A.KC1XX |
B.VA3EJ |
C.AC6HY |
D.N8DX |
A.200 |
B.198 |
C.40 |
D.199 |
A.SOAB |
B.SOAB-A |
C.SOSB-20 |
D.MS |
A.巴西电台收听夏威夷电台效果不好 |
B.巴西电台收听关岛电台效果不好 |
C.巴西电台收听夏威夷电台效果很好 |
D.巴西电台收听关岛电台效果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