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竹深不放斜阳度
作者:吴文英 朝代:宋代内容:
竹深不放斜阳度,横披澹墨林沼。断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荒亭旋扫。正著酒寒轻,弄花春小。障锦西风,半围歌袖半吟草。
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秋香未老。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鉴赏
: “毗陵”,《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县毗陵。注:季扎所居延陵,汉改之。《宋史·地理志》两浙常州毗陵郡。宋置常州毗陵郡,属江苏。
“竹深”两句,应题。即席绘出丁园中的主要景色:竹林。此言园中一大片幽深茂密的竹林拦住了夕阳光,似乎想把夕照美景留住,不肯放它轻易过去。横放斜插的竹枝、竹叶,形成了庞大的阴影,笼罩了林旁的小池塘。“断莽”三句,叙园外之景。此言丁园四周空旷平坦,远处一缕孤烟在地平线上袅袅飘升;浅浅的河水上浮动着败草残叶,这种景色只有深秋季节才能般配啊。“断莽平烟”句,有王维“大漠孤烟直”的意境。“荒亭”三句,复述园景。言园子里那个荒凉的亭子由于要在那里设宴,所以刚刚才打扫好。秋深风紧,我们正好借酒暖身。但是眼前已不再是早春时来过的景色了,所以没有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感觉。从此处可知“丁园”是词人常游之地。“障锦”两句,写挡风的围屏。主人用织锦屏风围着“荒亭”,就阻住了西风的肆虐,见那屏风上面一半绘着美人歌舞图,一半书写有龙飞凤舞般的题辞。从词人对屏风中景致的描述来看,可知“丁园”的主人也是个风雅中人。上片描述“丁园”的内外景色。
“独游”三句,从眼前的聚宴联想开去。此言如果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来此的话,那游乐的兴趣就会很快消失;又如果园中的景点太多,也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并且走马观花般的匆匆游览,又会使人觉得乐趣似乎太短促些了。三句既照应词题“两别驾招饮”,解决了词人的孤独感和时间上的短促感;又赞美了丁园的景点设置恰到好处。“柳下”三句,述宴中情景。“交车”(或“停车”),似为下象棋,南宋时象棋已风行。“云根”,为园中一假山也。此言在宴饮时,既可以闲适地坐在柳树下,车将、炮跳地下象棋;又能不时回来亭上帽饰交擦互相敬酒;还能够与友人一起出没在假山中间,一笑解千愁。“秋香”三句,由园景生发,宕开一笔,插叙时令。此言秋天的菊花还未凋残,而秋风秋雨已经静悄悄地光临西城。在亭中饮酒的客人(即词人)也被西风不知不觉地吹歪了帽子。“背月”两句,宴散乘舟回家也。因丁园地处城西(从“风雨西城”可知),所以词人在一夜欢宴后,背向着西坠的月亮乘舟而归,只听见群鸦已在两岸的树上迎着朝霞聒噪了。结句呼应词题中“招饮”,词人尽兴而归矣。且“溪树晓”又与首句“斜阳度”遥接,点明这是作通宵之宴也。高阳台 其二 常州吕侠出其姐氏《春阴词》见示,立和二阙
齐天乐 寒蝉
霓裳中序第一 霓裳羽衣曲不传,戏补之
解语花 花魂,从清真
解语花 花泪,从草窗
水天远 顺风归舟出杨公塘
白鼻騧
被花恼 题《愿作鸳鸯不羡仙》图
被花恼 题《化为蝴蝶甘同梦》图
丑奴儿慢 其一 秋海棠二则
晓起
丑奴儿慢 其二 秋海棠二则
风流子 城西见杨柳
沁园春 其一 美人血
沁园春 其二 美人泪
怨词
沁园春 其三 美人骨
定风波
一丝风 拟飞卿用其韵
浣溪纱
浣溪纱
摸鱼儿
摸鱼儿 忆海上游
摸鱼儿 重见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
摸鱼儿 自题《人面桃花图》
浪淘沙 其一 书愿二则
浪淘沙 其二 书愿二则
虞美人 白洋纱梅花帐
湘月 读《西湖志》
湘月
水调歌头 过燕子矶
水调歌头
洞仙歌 和慧珠韵
洞仙歌
花非花
念奴娇 红毛刀
清平乐
破阵子 拟稼轩壮词
满庭芳 自题《倚马图》
南歌子 自题词集
定风波
定风波
浣溪纱
浣溪纱
浣溪纱
浣溪纱
虞美人 其一 蝴蝶二则
虞美人 其二 蝴蝶二则
卖花声 西山墨兰
露华 佛手
鹊踏枝 《废园》
扬州慢 过王废基、夏侯桥、东高墩,即齐云落星楼旧址。潘元绍七姬自焚,丛葬于此
瑞龙吟 题《檗子填词》图,踵和清真韵
西子妆慢 题壬子花朝
角招 春阴连日,乍寒乍暖,戏作闺语
瑞鹤仙·郊原初过雨
徵招 代玉人病起自述
瑶台第一层 自题《银山女王》小说
三株媚
绮寮怨
游赤石进帆海
双双燕
念奴娇 用稼轩韵
霜花腴 之《重过安定君宅和梦窗自度曲韵》
霜花腴 寄怀安定君,仍用梦窗韵
霜花腴 有忆,仍用梦窗韵
秋暮吟望
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 芦花
木兰花慢 情丝
水龙吟 《梦观沧海》
水龙吟
水龙吟 瓶中桂花
水龙吟 七夕
水龙吟 中秋
暗香 其一 姑苏小泊二则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过扬子江
贺新凉
贺新凉 偕延陵君游虎丘后山
贺新凉 赠杏儿
贺新凉 赠阿素
贺新凉 其一
贺新凉 其二
贺新凉 其三
贺新凉 《凤洞山》传奇题词,和噙椒韵
代父送人之新安
金缕曲
金缕曲
清江引·梦回昼长帘半卷
金缕曲
祝英台(自寿)
酹江月(寿二月初二)
感皇恩(西湖)
念奴娇(游西湖)
浣溪沙(江陵二车席次为江梅腊梅赋)
生查子
蓦山溪
开鉴草堂消夏二首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