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昱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内容: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创作背景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宦游江南送别朋友刘昱时所作。刘昱不知何许人,从诗中可考见的,他与李颀是朋友,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两人当时同在镇江扬州这一带。八月间,刘昱溯江西上,准备到九江去,李颀作此诗送别。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北风吹着候风器,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
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注释
刘昱(yù):作者的友人。
苇(wěi):芦苇。李时珍《本草纲目》:“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
浪头:掀起的波浪。
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浔(xún)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鸬鹚(lúcí):一种鸟,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属于鹈形目鸬鹚科。
郭:外城。
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古称。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赏析
: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在有情无情之间,着笔淡永,但也并不是敷衍应酬。
诗一开头,就以景衬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风瑟瑟,于是,浪花借助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则随风而扑向浪花,两者似乎浑然一“白”了。这“白”,不是严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凉秋八月之白,既不绚烂,也不凛烈,而是素净萧疏。此诗将芦花与秋江浪花联想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片雪白的情境之中,纯洁的友情之爱白浪滔天——那种“芦花一白万顷雪”的情景之美,也就构成了雪花一样翻腾的江水了。其时,北风吹动船桅上的“五两”,似乎在催赶着离客。“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浔阳,在镇江的西南方,北风恰是顺风。看来,船就要趁好风而开动了。那么,“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八月风高,苇寒浪白,谁也不会愿意风行水宿。眼前刘昱偏偏要冒风波而远去浔阳,因而“谁是”一问,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刘昱且住为佳。诗心至此而更曲,诗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刘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风吹着五两,何况雨止潮生,又具备了扬帆启碇的条件。“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这两句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既暗示离客之将行,又补点出启行的地点(鸬鹚山当在镇江一带,其地已不可考)。而诗由此也已从前面的入声十一陌韵而转用八庚韵,给人以清新之感,与这两句所表现的秀丽景色是十分和谐的。于是,刘昱在这风高潮涨雨霁天晴之时走了。诗人伫立凝望着远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会在哪里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后来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苇中有雁,这是常见的,因而诗人由镇江江边的芦苇,很容易联想到雁。但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雁是合群性的禽鸟,夜宿苇中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么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试”字,即暗含比意。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这就不必说了。末句既以“雁”字呼应芦苇,又从雁声发生联想,委婉蕴藉,毫无显豁呈露之气,别有一番情味,开后来神韵之风。
此诗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戊寅正月,予有皋城之行,越五日言归,先妣太夫人已先一日逝世矣,悲痛之余,赋此志念 其二
闻日寇攻陷皖城,愤而赋此 其一
闻日寇攻陷皖城,愤而赋此 其二
己卯秋重至雷阳漫兴 其一
己卯秋重至雷阳漫兴 其二
客屯溪作 其一
客屯溪作 其二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由菊江至秋浦重九登朝霞洞 其一
由菊江至秋浦重九登朝霞洞 其二
由菊江至秋浦重九登朝霞洞 其三
由菊江至秋浦重九登朝霞洞 其四
庚辰客游黎阳志感 其一
庚辰客游黎阳志感 其二
和宿松王松霞女士梅花八章 其一 {用张船山韵}
和宿松王松霞女士梅花八章 其二 {用张船山韵}
和宿松王松霞女士梅花八章 其三 {用张船山韵}
和宿松王松霞女士梅花八章 其四 {用张船山韵}
和宿松王松霞女士梅花八章 其五 {用张船山韵}
和宿松王松霞女士梅花八章 其六 {用张船山韵}
和宿松王松霞女士梅花八章 其七 {用张船山韵}
和宿松王松霞女士梅花八章 其八 {用张船山韵}
和张国乔校长苦雨诗原韵 其一
和张国乔校长苦雨诗原韵 其二
和张国乔校长苦雨诗原韵 其三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和张国乔校长苦雨诗原韵 其四
庚寅岁乡居立秋偶占
战后重返宜城感赋 其一
战后重返宜城感赋 其二
新秋杂兴
阔别宜城,瞬经八载,江山依旧,人物全非,赋此抒感 其一
阔别宜城,瞬经八载,江山依旧,人物全非,赋此抒感 其二
中秋志感
幼子梦芙出生,赋此志感
癸巳除夕
乙未春日游英邑杨柳湾,途中口占
岁暮赴英邑龙井庵访杨君仲甫不遇途中口占
武汉铁桥落成,赋此致贺 其一
武汉铁桥落成,赋此致贺 其二
雪夜不寐
怀光明甫老先生 其一
怀光明甫老先生 其二
春日抒怀
新春漫兴 其一
新春漫兴 其二
夫人归宁母家,逾期不返,赋此寄之
丁酉夏余应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之聘,寄居岳西县垣,夜不成寐,起读杜工部诗,感而赋此 其一
丁酉夏余应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之聘,寄居岳西县垣,夜不成寐,起读杜工部诗,感而赋此 其二
丁酉夏余应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之聘,寄居岳西县垣,夜不成寐,起读杜工部诗,感而赋此 其三
丁酉夏余应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之聘,寄居岳西县垣,夜不成寐,起读杜工部诗,感而赋此 其四
落帽书怀 其一
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
落帽书怀 其二
客岁赴英山,道逢旧雨柯昌熙君,口占赠之
孝哉侄招鸿勋叔小饮,约余作陪,即席口占 其一
孝哉侄招鸿勋叔小饮,约余作陪,即席口占 其二
故友赠予藤杖一枝,携行逾十载,几次遗失,为之怅惘不置,赋此悼之
闻县文教局将聘余修正音乐,以诗谢之 其一
闻县文教局将聘余修正音乐,以诗谢之 其二
送梦芙入校{店前初中}
三送梦芙入校
怀李啸楼师
和权侄远征回乡 其一
和权侄远征回乡 其二
久病少瘥,倚枕口占 其一
久病少瘥,倚枕口占 其二
病中续作 其一
病中续作 其二
病中口占
病中忆子
和同学汪君瑞芳原韵 其一
和同学汪君瑞芳原韵 其二
和同学汪君瑞芳原韵 其三
和同学汪君瑞芳原韵 其四
和世元亲家五十自寿原韵
和世元亲家五十自寿原韵 其二
和世元亲家五十自寿原韵 其三
和世元亲家五十自寿原韵 其四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一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二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三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四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五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六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七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八
柬汪瑞芳同学 其一
柬汪瑞芳同学 其二
梅花 其一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二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三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四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五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六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七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八 {蕉窗老人病中稿}
戊申六月梦芙生日作
七月十三日为先妣九十七岁冥诞,赋此志痛 其一
七月十三日为先妣九十七岁冥诞,赋此志痛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