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作者:高启 朝代:明代内容: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明初,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滔滔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而只有钟山山势由东向西,蜿蜒如龙,似乎要与江河相抗衡。
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两者之势堪称天下壮景。
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之下埋下黄金,以振“王气”,但这里山川灵秀之气象至今还是旺盛的。
我心中的忧思怎样才能解开?醉着酒走上雨花台看看。
雨花台上,面对荒烟落日,一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
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
历经前代吴国,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
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
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注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雨花台:在南京市南聚宝山上。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这里地势高,可俯瞰长江,远眺钟山。
“山势”一句: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即紫金山。
“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
“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藏。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王,通“旺”。
郁塞:忧郁窒塞。
城南台:即雨花台。
坐觉:自然而觉。坐,自,自然。
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这里指南朝。
萧萧:冷落,凄清。
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
务割据:专力于割据称雄。务,致力,从事。
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
事休息:指明初实行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事,从事。
⒇四海永为家: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句,指全国统一。赏析
: 这首诗以豪放、雄健的笔调描绘钟山、大江的雄伟壮丽,在缅怀金陵历史的同时,发出深深的感慨,把故垒萧萧的新都,写得气势雄壮;抒发感今怀古之情的同时,又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喜悦。
“大江来从万山中”四句,写目之所见。浩浩的长江,从万山千壑中奔流而东,绵互两岸的山势,也随之而宛转东向,只有那龙蟠虎踞的钟山,挺然屹立在西边,好像要乘长风,破巨浪,挽大江而西向似的。大江要东流,钟山要西上,这就赋予了它们以人格的力量,赋予了它们以浩然的正气,一个要冲向大海作波涛,一个要屹立西天作砥柱;一个能惊涛拍岸,一个不随波逐流,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大江和钟山都成了自己的化身,气势之雄伟,器宇之轩昂,是江山的传神,也是诗人的写照。“江让相雄不相让”四句,分承“大江”与“钟山”两联。“相雄不相让”,正是对以上四句的高度概括;“形胜争夸”,则是对下文的有力开拓。
诗人的眼光从眼前的瑰实,一下转向深邃的历史。金陵的形胜,虽然依山带河,固若金汤;金陵的王气,虽然郁郁葱葱,至今不衰。然而守天下在德不在险,在于得人心而不在于什么“压之”之术。纵使秦始皇镇“金陵之气”,而金陵却依旧“佳气葱葱”,而为“我怀郁塞何由开”以下四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汉方全盛,而贾谊以为天下事可为痛哭者多;明方开国,而高启便有“我怀郁塞”之惑,这是远谋深虑者能够居安以思危、见患于未形的表现。诗人在酒酣耳热之际,登上雨花台,蓦然在“荒烟落日之中”,萌发一种怀古的感情,重现了“金陵昔时何牡哉?席卷英雄天下来”的景象,不禁陷入了对现实和历史的沉思:那建都在这里的六代帝王,演出一幕一幕的悲剧,都在他的脑海里翻腾。“石头城下涛声怒”句,就是艺术地概括了在他脑海里重演的历史悲剧。南朝陈后主和三国吴孙皓的悲惨结局,正是诗人“我怀郁塞何由开”的导线。陈后主做了隋军的俘虏,这就是“武骑干群谁敢渡”的艺术概括。吴主孙皓先有“黄旗入洛”的历史笑柄,后有“铁锁横江未为固”的具体史实。这两位君主坐拥长江天险,而而遗下笑柄,甚至亡国,这是作者思索之因。
“前三国,后六朝”四句,是诗人进一步对六朝历史的探索和反思。如果说前四句是“点”,那么后四句就是“面”;前四句是典型的悲剧,后四句便是历史的普遍规律;前四句是铺陈史实,后四句便是深化主题。诗人认为不管是“前三国”,也好“后六朝”也好,它们都已经过去了,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当时那些豪华宫阙,如今也已埋没在荒烟蔓草之中。那些务于“割据”的“英雄”们,曾经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他们所建立起来的王朝,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几度战血流寒潮”,不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沉感叹。这就是三国、六朝的历史,这就是供诗人凭吊、供渔樵闲话的千秋历史。新建起来的明代,能否改变历史的规津。诗人不敢想,也不敢说,然而这正是诗人“我怀郁塞何由开”的真正原因。
诗人把笔锋一转,从历史的深沉反思中跳到对现实的赞美歌颂,而把那一段潜台词轻任地抹掉。“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国”四句,表面上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实则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他希望从此铸甲兵,为农器,卖宝刀,买耕牛,真正与民休息,让老百姓在和平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着;他希望从此四海一家,再不要凭险割据,南北对峙,让老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有豪放伟岸之气,又有沉郁顿挫之致。鉴赏
: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和张国乔校长苦雨诗原韵 其四
庚寅岁乡居立秋偶占
战后重返宜城感赋 其一
战后重返宜城感赋 其二
新秋杂兴
阔别宜城,瞬经八载,江山依旧,人物全非,赋此抒感 其一
阔别宜城,瞬经八载,江山依旧,人物全非,赋此抒感 其二
中秋志感
幼子梦芙出生,赋此志感
癸巳除夕
乙未春日游英邑杨柳湾,途中口占
岁暮赴英邑龙井庵访杨君仲甫不遇途中口占
武汉铁桥落成,赋此致贺 其一
武汉铁桥落成,赋此致贺 其二
雪夜不寐
怀光明甫老先生 其一
怀光明甫老先生 其二
春日抒怀
新春漫兴 其一
新春漫兴 其二
夫人归宁母家,逾期不返,赋此寄之
丁酉夏余应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之聘,寄居岳西县垣,夜不成寐,起读杜工部诗,感而赋此 其一
丁酉夏余应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之聘,寄居岳西县垣,夜不成寐,起读杜工部诗,感而赋此 其二
丁酉夏余应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之聘,寄居岳西县垣,夜不成寐,起读杜工部诗,感而赋此 其三
丁酉夏余应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之聘,寄居岳西县垣,夜不成寐,起读杜工部诗,感而赋此 其四
落帽书怀 其一
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
落帽书怀 其二
客岁赴英山,道逢旧雨柯昌熙君,口占赠之
孝哉侄招鸿勋叔小饮,约余作陪,即席口占 其一
孝哉侄招鸿勋叔小饮,约余作陪,即席口占 其二
故友赠予藤杖一枝,携行逾十载,几次遗失,为之怅惘不置,赋此悼之
闻县文教局将聘余修正音乐,以诗谢之 其一
闻县文教局将聘余修正音乐,以诗谢之 其二
送梦芙入校{店前初中}
三送梦芙入校
怀李啸楼师
和权侄远征回乡 其一
和权侄远征回乡 其二
久病少瘥,倚枕口占 其一
久病少瘥,倚枕口占 其二
病中续作 其一
病中续作 其二
病中口占
病中忆子
和同学汪君瑞芳原韵 其一
和同学汪君瑞芳原韵 其二
和同学汪君瑞芳原韵 其三
和同学汪君瑞芳原韵 其四
和世元亲家五十自寿原韵
和世元亲家五十自寿原韵 其二
和世元亲家五十自寿原韵 其三
和世元亲家五十自寿原韵 其四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一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二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三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四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五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六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七
和故友方君感怀 其八
柬汪瑞芳同学 其一
柬汪瑞芳同学 其二
梅花 其一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二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三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四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五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六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七 {蕉窗老人病中稿}
梅花 其八 {蕉窗老人病中稿}
戊申六月梦芙生日作
七月十三日为先妣九十七岁冥诞,赋此志痛 其一
七月十三日为先妣九十七岁冥诞,赋此志痛 其二
和汪君瑞芳
幼子梦芙英年失学,将随堂侄和炎习工艺,明日拟作潜岳之游,赋此志感
幼子梦芙英年失学,将随堂侄和炎习工艺,明日拟作潜岳之游,赋此志感 其一
幼子梦芙英年失学,将随堂侄和炎习工艺,明日拟作潜岳之游,赋此志感 其二
幼子梦芙英年失学,将随堂侄和炎习工艺,明日拟作潜岳之游,赋此志感 其三
和李啸楼先生三醉木芙蓉原韵 其一
和李啸楼先生三醉木芙蓉原韵 其二
和李啸楼先生三醉木芙蓉原韵 其三
和李啸楼先生三醉木芙蓉原韵 其四
和李啸楼先生三醉木芙蓉原韵 其五
和李啸楼先生三醉木芙蓉原韵 其六
和李啸楼先生三醉木芙蓉原韵 其七
和李啸楼先生三醉木芙蓉原韵 其八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由天长至江都道上口占
民国二十五年秋游菊江杂咏 其一
民国二十五年秋游菊江杂咏 其二
民国二十五年秋游菊江杂咏 其三
民国二十五年秋游菊江杂咏 其四
赠宋晓睛女弟子
辛卯乡居即事 其一
辛卯乡居即事 其二
瑞芳同学寄来自营生圹七绝五首,依韵和之 其一
瑞芳同学寄来自营生圹七绝五首,依韵和之 其二
瑞芳同学寄来自营生圹七绝五首,依韵和之 其三
瑞芳同学寄来自营生圹七绝五首,依韵和之 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