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过行宫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内容:
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创作背景
: 古代供帝王离京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叫做“行宫”。洛阳行宫在唐明皇以前,年年巡幸。安史之乱后遂止。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作者曾经过行宫,看到御沟里长着水荭白蒿,嫩红柔绿,联想到行宫内的宫女们被迫过着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因而写了这首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御沟里的水荭白蒿把行宫的围墙拥绕,淡红柔绿像宫女的红颊翠眉般妖娇。
行宫里帘幕几次更换青春已经变衰老,宫门深锁宫女无尽的苦寂何日终了!
注释
行宫:皇帝外出所住之处。此指东都洛阳行宫。
渠水:沟渠中的水,此指御沟水。渠,即指御沟。唐杜牧《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诗:“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红:水荭(hóng),是一种水生植物。繁:曾益本作“蘩”。蘩(fán),白蒿,即艾蒿。边让赋云:“若绿蘩之垂干。”吴正子注曰:“红繁,荷也。小叶,初生叶也。”
风娇:谓风姿娇柔。娥妆:美女的妆饰。宋晏几道《蝶恋花·碧草池塘春又晚》词:“小叶风娇,尚学娥妆浅。”
垂帘:放下帘子。谓闲居无事。《南史·顾恺之传》:“觊之御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赏析
: 《三月过行宫》是一首七绝。作者经过行宫,时当阳春三月,看到的是一派春景:“渠水红繁拥御“墙”,诗起句写宫墙外侧,御沟之中,水荭茂盛,白蒿繁密。全诗中实写竹宫春景,仅此一句。接下“风娇小叶学娥妆”,始由眼前水荭生发联想,由实返虚。“风娇小叶”,指荭,红茎,叶片嫩绿,叶上有淡红色茸毛,摇曳风中,色状娇艳。作者忽然觉得,它多么像宫女新妆的红颊翠眉。两种事物,一般新艳,可谓神似。诗起二句,由景及人,辞美,意想亦美。而就全诗之文势而言,则是欲抑先扬,引起下文。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宫女虽曾有春天般的时光,虽曾有水荭新蒿般娇嫩柔美的容貌,但在寂寞深宫里,经不得春去冬来,几度垂帘,青春转瞬即逝,红颜须臾便老,这种千年长锁的生活实在不堪忍受。诗的后两句,作者用“几度”与“千年”对举,表现宫女们青春易去而寂寞长在的凄苦哀怨的不幸生活,并寄予深切的同情,委婉地表达了对这一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
李贺诗在艺术上以奇丽为其特色,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点。李贺诗的奇,主要在取材和构想上离绝凡近,出人意表。而这首《三月过行宫》更体现出作者构想的奇妙。诗人由御沟荭蒿的春景,一下子便联想到宫女的容颜,然后再联想到她们长锁深宫的生活遭遇,思绪由实而虚,以小见大,从具体的实景到概括的抒情,脱落俗套,与一般宫怨诗的艺术构思不同。而色泽明丽、词藻华美,也是显而易见的。雪夜感旧
客楼月下赠别马武仲
周印昆湘潭老屋有柏、枣、胡桃、木芙蓉数事,曾属陈师曾为绘《老屋花木图》属题
早梅芳·海霞红
赠刘蓝田(一作卢象诗)
赠魏斋并题其印集
崇效寺看牡丹同瘿公
织妇辞
春夕
哭袁季九师 其四
浪淘沙
浪淘沙·其六
过三海
酒德颂
法源寺看丁香同魏斋秋湄
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哭袁季九师 其三
楚人养狙
十二月四日雪中作乡书,既而得句
岁暮吟
念奴娇·策勋万里
哭潘致中
临江仙·千里长安名利客
枯荷 其四
寄刘孝叔
汴河曲
郡斋风夜
潘安素乞题其先德峄琴学士西园涉趣图
山坡羊·冬日写怀
客夜
封建论
万生园赏菊赋呈节庵先生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咏史 其一
十一月初二雪夜归作寄伯扬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忆官廨梅花
北风
行香子·三山作
碧磵驿晓思 / 碧涧驿晓思
五月二日雨中感怀 其六
春愁曲
随师东
初出真州泛大江作
再答瘿公 其二
云鬟烟鬓与谁期
泜水
园夜
漫成一首寄区生得潜
饮马歌·边头春未到
十一月初一夜重读邓秋门遗诗
游金山寺
哭袁季九师 其二
园坐寄树人广州秋湄苏州
送韦城李少府
白沟行
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相思令·苹满溪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题胡生伯孝湖滨偕隐图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闲居
园坐
艾如张
三月十九日发广州海上作
澳居杂诗 其五
清明谒袁督师墓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越园画梅题一绝
一剪梅·襄樊四载弄干戈
好事近·叶暗乳鸦啼
瑶花慢·朱钿宝玦
游净业湖普济寺,同瘿公、敷庵,明日二子以诗索和,作答 其一
为胡夔文题戴鹰阿山水画册十二首 其二
筑城行
梁节庵先生挽诗
庆宫春·重登峨眉亭感旧
题秋娘所寄小照
水仙子·赋李仁仲懒慢斋
和卢侍御通塘曲
清江引·竞功名有如车下坡
题越园娱亲画卷
燕南重九后一日雪
中秋
新月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其二
题仑西印谱 其一
枯荷 其二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
声声慢·寿魏方泉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近闻
梁仲策以其伯兄卓如所书“太公哀启”及汤觉顿“蔡松坡祭文”合装一卷名曰《攒泪帖》求题
戊辰即事
唐禅社首乐章·顺和
庾楼晓望
清明后一日作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