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师范学院

丽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滇西北唯一的公立院校。其前身是丽江教育学院和丽江民族师范学校于2001年组建的丽江教育学院。原丽江教育学院始于1978年,原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始于1906年,经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传承与融合,2006年改制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整体搬迁到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办学。2024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拟同意设立丽江师范学院,
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的校训,坚持植根滇西北,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逐步形成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重点产业、服务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特色和优势。先后荣获“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云南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自建校以来,累计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其中为滇西北各行各业培养了2.5万“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设有办学点,培养了近4000名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为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滇西北教师的摇篮”。
学科专业齐全,构建了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以及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设置有学前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国际旅游与工商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东巴艺术学院、足球运动职业学院(校企共建)、继续教育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和公共体育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开设有47个专业,其中专科专业43个,合作开办的本科专业4个,涵盖了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工学、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2010年以来,荣获云南省重点专业2个、特色专业2个,“旅游管理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生物教育专业”为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学校设有职业资格鉴定及非学历考试中心,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和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面向十八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专科生5901人。此外,学校与省内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办了“专科衔接自考本科”的成人教育,招收学生1000多人;2014年开始与云南民族大学联合办学,近三年共招收本科生350名。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现校园占地面积1083.92亩,生均122.4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1891.10平方米(不包括在建的创新创业中心大楼,建筑面积为16107.59平方米),生均34.21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14383.86平方米,生均19.38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7344.11万元,生均12445.54元。馆藏纸质图书78.66万册,生均133.30册;有电子图书300GB。建有直属附属中学、非直属附属实验学校和非直属附属幼儿园各1所。创建了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中心、学前教育专业实训中心、英语专业群英力克实训中心、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群实训中心、体育类专业群实训中心、艺术类专业群实训中心、财经商贸信息类专业群实训中心、生物类专业群实训中心、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训中心、教师教育发展中心、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训中心、旅游类专业群实训中心、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实训中心等13个实训中心,共有12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有4个省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场所总面积为27164.47平方米,是图书馆面积13066.35平方米的2.08倍;建有130个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其中有2个省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还建有滇西北民族艺术传承基地1个,云南省创新创业平台1个,设有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高原特色农业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
人才强校,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435人,重视培养师德优良、教学优良、科研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7人,生师比16.53:1。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82人(其中博士11人,在读博士3人),占50.98%;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118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称的专任教师有22人),占33.05%;双师型教师154人,占43.14%;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94人,占26.33%。学校重视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加强教学名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拥有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3个、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名、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4个、云南省师德标兵1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教育功勋奖获得者1人。教师勤教力学、立己树人、为人师表,能满足和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校合作、校园合作,积极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着力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优质教师;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推进转型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实用技能人才。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及全省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英语口语、创新创效创业等竞赛活动中获奖326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119人次)。“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2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7项;连续三届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三年学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8%以上,连续五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学校还不断拓宽学生升学就业的渠道,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比例逐年提高,2014年—2017年的录取率依次为30.16%、49.86%、55.59%、71.3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7.2%。2017 年1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对全国 1346 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综合评价,联合发布了《2017 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600 强。学校位列全国第382名,云南省第6名。
科研强校,以研促教。树立科研强校的意识,坚持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构建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推进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2012年以来,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8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项目1项。学校荣获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出版教材和专著15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66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1项,获授权专利6项。此外,学校教师为行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咨询报告99份,达到在校生规模的1.68%,采纳率100%。开展“丽江师专学术大讲坛”,开设“云岭大讲坛”分会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校开展学术讲座近百场次。
协同创新育人,开展国际交流与校地合作。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常年外聘外教2人,一直招收来自欧美、亚洲国家的语言留学生。与美国、意大利、荷兰、韩国、日本、泰国和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教师互聘、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紧密联系,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积极拓展办学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建“高山资源植物联合研究实验室”和“丽江高山植物标本馆”;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云南省民汉双语教师培训基地;经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丽江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丽江市高校新型智库、丽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与洲际酒店集团合作共建“英才培养学院”;与武汉伟创聚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互联网学院”。
依法治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2015年10月,《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章程》由省政府核准颁布,学校紧紧围绕章程规定,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明确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理事会的决策权和决策机制,充分尊重学术权利和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依法治校的导向机制。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2012年、2014年学校在云南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坚持“立足丽江、服务滇西北、面向云南”的办学定位,坚持“错位竞争、内涵发展、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坚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大力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力的地方应用型师范本科院校。

丽江师范学院招生章程

大中专院校库

高校名单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ISBN图书库 专业库 大中专院校库 必远播 关于我们 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题库 中考体育题库 古诗词 京ICP备1905221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