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只能将全部项目一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取得环评批复后一并申请辐射安全许可证 |
B.只能先行申请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分项目的辐射安全许可证 |
C.可以先行申请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分项目的辐射安全许可证 |
D.可以将全部项目一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取得环评批复后一并申请辐射安全许可证 |
E.全部项目无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直接申请辐射安全许可证 |
A.放射性同位素的核素 |
B.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 |
C.放射性同位素的转移时间和地点 |
D.辐射安全负责人和联系电话 |
E.转移放射源的还应提供放射源标号和编码 |
A.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 |
B.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的 |
C.销售、使用Ⅴ类放射源的 |
D.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
E.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
A.卫生行政部门 |
B.公安部门 |
C.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
D.安全生产监督部门 |
E.省级人民政府 |
A.辐射安全许可证有效期为 4 年 |
B.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应于许可证有效期届满 20 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延续申请 |
C.许可证延续需要提供许可证延续申请报告、监测报告、许可证有效期内的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等材料 |
D.辐射安全许可证有效期为 5 年 |
E.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应于许可证有效期届满 30 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延续申请 |
A.放射源丢失 |
B.放射源被盗 |
C.放射源失控 |
D.放射性同位素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
E.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
A.某场所许可使用 F-18 核素(乙级场所),现拟增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由 4.60E+07Bq增加到 1.90E+08Bq),仍为乙级场所 |
B.某场所许可使用 A1 型直线加速器(Ⅱ类射线装置),现拟更换为使用 A2 型加速器(Ⅱ类射线装置) |
C.某场所许可使用 B1 型 X 射线机(Ⅲ类射线装置),现拟更换为使用 D1 型 DSA(Ⅱ类射线装置) |
D.某场所许可使用Ⅳ、Ⅴ类放射源,拟增加销售Ⅴ类放射源 |
E.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新增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 |
A.放射源丢失事故 |
B.放射源被盗事故 |
C.放射源失控事故 |
D.放射性同位素失控导致人员受到异常照射的事故 |
E.人员受照剂量超出该单位管理限值,但未超出审管部门规定的年剂量限值 |
A.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 |
B.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 |
C.甲级、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 |
D.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置 |
E.终结运行后不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置 |
A.巡检按钮 |
B.必要的安全联锁 |
C.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
D.安全防护区域 |
E.调试装置 |
A.不按照规定报告有关环境监测结果的 |
B.未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
C.擅自进行建造、运行、生产和使用等活动的 |
D.向环境排放不得排放的放射性废气、废液的 |
E.拒绝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检查的 |
A.同时设计 |
B.同时施工 |
C.同时投入使用 |
D.同时验收 |
E.同时退役 |
A.转出单位持有与所从事活动相符的许可证 |
B.转入单位持有与所从事活动相符的许可证 |
C.转入单位具有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 |
D.转让双方已经签订书面转让协议 |
E.转出单位具有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 |
A.单位名称 |
B.发证日期和编号 |
C.注册资本 |
D.所从事活动的种类和范围 |
E.有效期限 |
A.核素名称 |
B.出厂活度 |
C.生产厂家 |
D.源外型尺寸 |
E.出厂日期 |
A.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B.重大辐射事故 |
C.较大辐射事故 |
D.一般辐射事故 |
E.一般辐射事件 |
A.极短寿命放射性废物 |
B.极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
C.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
D.中水平放射性废物 |
E.高水平放射性废物 |
A.核素名称 |
B.出厂时间和活度 |
C.放射源标号和编码 |
D.源外型尺寸 |
E.放射性同位素的来源和去向 |
A.密封放射源 |
B.电磁发射设施 |
C.非密封放射源 |
D.射线装置 |
E.核燃料 |
A.收 集 |
B.包 装 |
C.填 埋 |
D.贮存 |
E.自行处理 |
A.注册资本发生变化的 |
B.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发生变化的 |
C.改变所从事活动的种类或者范围的 |
D.新建或者改建、扩建生产、销售、使用设施或者场所的 |
E.变更辐射防护负责人的 |
A.预防为主 |
B.防治结合 |
C.严格管理 |
D.安全第一 |
E.发展为首 |
A.豁免活度以上、半衰期大于或等于 60 天的放射源必须编码 |
B.半衰期小于 60 天的放射源可以不编码 |
C.凡放射源均须编码 |
D.放射源编码要填入放射源编码卡 |
E.不存在相同编码的放射源 |
A.项目规模与基本参数 |
B.工程设备与工艺分析 |
C.辐射安全与防护 |
D.辐射影响 |
E.辐射安全管理 |
A.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其中,进口 I 类、II 类、Ⅲ类放射源的,应当提供原出口方负责从最终用户回收放射源的承诺文件复印件 |
B.进口放射源的明确标号和必要的说明文件的影印件或者复印件,其中,I 类、II 类、Ⅲ类放射源的标号应当刻制在放射源本体或者密封包壳体上,Ⅳ类、Ⅴ类放射源的标号应当记录在相应说明文件中 |
C.进口单位与原出口方之间签订的有效协议复印件 |
D.将进口的放射性同位素销售给其他单位使用的,还应当提供与使用单位签订的有效协议复印件 |
E.进口单位、使用单位的营业执照 |
A.应急机构和职责分工 |
B.应急人员的组织、培训以及应急和救助的装备、资金、物资准备 |
C.辐射事故分级与应急响应措施 |
D.辐射事故的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
E.辐射事故信息公开、公众宣传方案 |
A.依法被撤销 |
B.依法解散 |
C.依法破产 |
D.经营困难 |
E.暂时停工 |
A.核技术 |
B.铀(钍)矿 |
C.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退役 |
D.伴生放射性矿 |
E.全部矿产资源 |
A.防 火 |
B.防 水 |
C.防 盗 |
D.防 丢 失 |
E.防破坏 |
A.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B.公安部门 |
C.卫生主管部门 |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E.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
A.销售放射源的企业 |
B.使用射线装置的医疗机构 |
C.使用放射源的探伤企业 |
D.具有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的科研机构 |
E.仅使用豁免水平标准物质的科研单位 |
A.生产 |
B.销售 |
C.转让 |
D.异地使用 |
E.进出口 |
A.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区域实行近地表处置。 |
B.高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的深地质处置。 |
C.α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的深地质处置。 |
D.禁止在内河水域和海洋上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 |
E.禁止在内河水域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但可以在海洋上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 |
A.许可证管理制度 |
B.放射源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制度 |
C.放射性废物处置制度 |
D.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
E.放射性污染监测制度 |
A.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 |
B.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 |
C.放射性同位素的贮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射线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 |
D.放射性同位素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
E.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 |
A.辐射防护负责人 |
B.辐射防护专职人员 |
C.质量保证专职人员 |
D.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职人员 |
E.公司法人 |
A.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豁免水平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以及有条件豁免要求的含源设备,在生产单位或进口总代理单位完成豁免备案后,该产品的销售、使用活动可免于辐射安全监管(销售或使用较大批量放射性同位素产品的除外),其他销售、使用单位无需逐一办理豁免备案手续 |
B.年销售量超过豁免水平 100 倍(有条件豁免含源设备 100 台)或者持有量超过豁免水平 10 倍(有条件豁免含源设备 10 台)的单位,属于销售或者使用较大批量豁免放射性同位素产品的单位,应当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并接受辐射安全监管。 |
C.仅从事免于辐射安全监管的活动的单位,无需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原持有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注销。 |
D.即使是从事免于辐射安全监管的活动的单位,仍需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 |
E.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将完成备案的《豁免备案表》抄报生态环境部,经生态环境部公告后在全国有效。 |
A.销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放射源的 |
B.使用Ⅳ类、Ⅴ类放射源的 |
C.销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 |
D.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
E.销售Ⅱ类射线装置的 |
A.生产 |
B.销售 |
C.使用 |
D.进口 |
E.处置 |
A.生态环境部 |
B.同级公安部门 |
C.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
D.国务院 |
E.商务部 |
A.不按照规定设置放射性标识、标志、中文警示说明的 |
B.不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制定事故应急计划的 |
C.不按照规定建立应急措施的 |
D.不按照规定报告放射源丢失、被盗情况的 |
E.不按照规定报告放射性污染事故的 |
A.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
B.所从事活动的种类和范围 |
C.有效期限 |
D.发证日期 |
E.证书编号 |
A.未建造尾矿库或者不按照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要求建造尾矿库,贮存、处置铀(钍) 矿和伴生放射性矿的尾矿的。 |
B.向环境排放不得排放的放射性废气、废液的。 |
C.不按照规定的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利用渗井、渗坑、天然裂隙、溶洞或者国家禁止的其他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的。 |
D.不按照规定处理或者贮存不得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废液的。 |
E.将放射性固体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单位贮存和处置的。 |
A.国家法律 |
B.行政法规 |
C.部门规章 |
D.指导性文件 |
E.标准文件 |
A.直接 |
B.不直接 |
C.小面积 |
D.大面积 |
A.60Co 源 |
B.241Am 源 |
C.137Cs 源 |
D.239Pu 源 |
A.种类 |
B.数量 |
C.体积 |
D.质量 |
A.X 射线 |
B.特征X 射线 |
C.β 射线 |
D.γ 射线 |
A.α 放射源对人体皮肤产生外照射 |
B.α 放射源对人体内器官产生外照射 |
C.α 放射源产生轫致辐射外照射 |
D.α 放射源产生的内照射及伴随 X、γ 等其他辐射 |
A.137Cs |
B.241Am |
C.90Sr |
D.32P |
A.时间 |
B.距离 |
C.屏蔽 |
D.以上都是 |
A.α/β 表面玷污仪 |
B.β/γ 表面玷污仪 |
C.β 剂量巡测仪 |
D.γ 剂量巡测仪 |
A.一般事故 |
B.较大事故 |
C.重大事故 |
D.特别重大事故 |
A.县级人民政府 |
B.市级生态环境部门 |
C.省级生态环境部门 |
D.生态环境部 |
A.与物质相互作用 |
B.基本原理 |
C.射线类型 |
D.作用方式 |
A.电离室 |
B.碘化钠计数器 |
C.液体闪烁计数器 |
D.高纯锗探测器 |
A.239Pu 源 |
B.238Pu 源 |
C.60Co 源 |
D.241Am 源 |
A.238Pu-Be |
B.239Pu-Be |
C.241Am-Be |
D.226Ra-Be |
A.放射性同位素源 |
B.X 射线发生器(X 光管) |
C.γ 射线发生器 |
D.非放射性同位素源 |
A.250≤H<1000 μSv/h |
B.25≤H<250μSv/h |
C.2.5≤H<25μSv/h |
D.H<2.5μSv/h |
A.137Cs |
B.241Am |
C.90Sr |
D.60Co |
A.活度高、贯穿能力强 |
B.活度低、贯穿能力强 |
C.活度高、贯穿能力弱 |
D.活度低、贯穿能力弱 |
A.加大场所剂量测量频率 |
B.设置监测报警系统 |
C.给工作人员配备个人剂量仪 |
D.给工作人员配备剂量巡检仪 |
A.丢弃 |
B.返回给放射源生产厂家 |
C.按废旧金属回收 |
D.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
A.在检修现场放置,且可以过夜 |
B.在检修现场放置,但不能过夜 |
C.现场保险柜存放 |
D.送到源库存放 |
A.带屏蔽 |
B.不带屏蔽 |
C.裸露的 |
D.无危害的 |
A.α |
B.β |
C.X |
D.γ |
A.137Cs 源 |
B.60Co 源 |
C.241Am |
D.239Pu 源 |
A.中子 |
B.α 射线 |
C.β 射线 |
D.γ 射线 |
A.激发方式 |
B.分光强度 |
C.激发原理 |
D.分光方式 |
A.铝 |
B.混凝土 |
C.水 |
D.聚乙烯 |
A.137Cs |
B.241Am |
C.90Sr |
D.32P |
A.1-2 次 |
B.2-3 次 |
C.3-4 次 |
D.4-5 次 |
A.生态环境部门 |
B.卫生健康部门 |
C.当地人民政府 |
D.公安部门 |
A.丢弃 |
B.返回给原生产厂家 |
C.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
D.按废旧金属回收 |
A.辐射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
B.辐射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
C.辐射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
D.生态环境、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已参与到应急行动中 |
A.破坏性 |
B.小破坏性 |
C.非破坏性 |
D.大破坏性 |
A.0.05mCi |
B.50 mCi |
C.5Ci |
D.50 Ci |
A.中子源 |
B.α 放射源 |
C.β 放射源 |
D.γ 放射源 |
A.137Cs 源 |
B.60Co 源 |
C.90Sr 源 |
D.239Pu 源 |
A.放射性同位素源 |
B.X 射线发生器 |
C.X 射线管 |
D.非放射性同位素源 |
A.137Cs |
B.241Am |
C.241Am-Be |
D.32P |
A.运输 |
B.使用 |
C.贮存 |
D.生产 |
A.1 |
B.2 |
C.3 |
D.4 |
A.县级人民政府 |
B.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公安局、卫健委 |
C.公安部 |
D.国家卫生健康委 |
A.2 |
B.12 |
C.24 |
D.48 |
A.成像装置 |
B.勘探装置 |
C.测量装置 |
D.计时装置 |
A.数量 |
B.密度 |
C.含量 |
D.水分 |
A.X 射线 |
B.α 射线 |
C.β 射线 |
D.γ 射线 |
A.中子 |
B.α 射线 |
C.β 射线 |
D.γ 射线 |
A.β 放射源对人体皮肤产生的外照射问题 |
B.β 放射源对人体内器官产生的外照射问题 |
C.β 放射源产生的轫致辐射外照射问题 |
D.β 放射源对人体内器官产生的内照射问题 |
A.γ 放射源对人体产生的外照射问题 |
B.γ 放射源对人体产生的内照射问题 |
C.γ 放射源产生的轫致辐射外照射问题 |
D.γ 放射源产生放射性核素玷污问题 |
A.送到源库保管 |
B.现场放置不能过夜 |
C.现场放置可以过夜 |
D.随意放置 |
A.贮源室 |
B.贮源柜 |
C.贮源箱 |
D.文件柜 |
A.I 类 或 II 类 |
B.II 类或 III 类 |
C.III 类或 IV 类 |
D.IV 类或V 类 |
A.许可证 |
B.登记 |
C.审核 |
D.审批 |
A.带屏蔽 |
B.不带屏蔽 |
C.裸露 |
D.无危害 |
A.放射源 |
B.射线装置 |
C.光源 |
D.电源 |
A.透射式测厚仪 |
B.反散射式测厚仪 |
C.漏射测厚仪 |
D.钻孔测厚仪 |
A.核子密度计 |
B.核子测厚仪 |
C.核子秤 |
D.核子料位计 |
A.放射源没有屏蔽 |
B.仪器没有固定 |
C.人员能进入有用线束区域 |
D.放射性警告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