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主要为 X 射线和中子等次级辐射 |
B.加速器运行停止后继续存在 |
C.防护时可以不予考虑 |
D.是加速器停机后进行常规调试时的防护重点 |
E.其能量一般比瞬时辐射高 |
A.在加速器的外壳被拆下,门未关闭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出束治疗 |
B.由于某种原因,治疗被终止时,要立即记录治疗参数,如剂量、显示器上的指示等,并向负责人报告 |
C.在控制台上的电源开关和出束钥匙开关要由专人保管,避免丢失和滥用 |
D.在治疗时,给照射头上安放托盘、限光筒、楔形滤过板和铅块等附件时,要格外小心,避免掉落 |
E.当加速器在操作中出现了紧急情况,操作员可按动紧急开关停止工作 |
A.光子的光电效应 |
B.β 射线的韧致辐射 |
C.布拉格峰 |
D.单一能量的质子流在相同的射程传递最大的剂量值 |
E.质子具有相对较小的散射与本底 |
A.放射出α 射线 |
B.半衰期 74 天 |
C.平均能量为 0.384MeV |
D.每隔 3~4 个月就更需换放射源 |
E.由于放射源需要频繁更换,所以其成本增加,发生事故风险提高 |
A.荧光效应 |
B.生物效应 |
C.组织效应 |
D.穿透效应 |
E.扩散效应 |
A.具体肿瘤病人,根据他所患肿瘤的种类、病期、身体条件,确定是否属于放射治疗的适应证 |
B.采用放射治疗方法与采用其它方法相比是否确有优越之处 |
C.针对具体患病器官和相邻器官对电离辐射的敏感程度、照射方式(全身或局部)和治疗剂量大小所引起的有害效应及危险程度进行利益代价权衡,是否利大于弊 |
D.良性疾病尽量不采用放射治疗,应严格控制对放射治疗敏感的良性疾病的体外放疗 |
E.患者得了癌症后,选择放射治疗总是正确的 |
A.γ 刀治疗室的面积应有足够空间 |
B.屏蔽墙必须现场一次浇注,浇筑成后不得有空洞、裂缝和蜂窝 |
C.必要时治疗室入口处采用迷路形式 |
D.应配置固定式剂量监测报警装置 |
E.控制室与治疗室应设有观察患者状态的影像监控装置和与患者交谈的对讲装置 |
A.无需防护 |
B.输出能量高 |
C.操作简便 |
D.可调节射野广 |
E.降低周围组织受照剂量 |
A.电子加速器 |
B.离子加速器 |
C.质子加速器 |
D.中子加速器 |
E.原子加速器 |
A.质子和重离子 |
B.光子 |
C.电磁级联 |
D.强子级联 |
E.感生放射性 |
A.辐射工作区域的划分 |
B.工作模式的变化(如维修/出束) |
C.加速器出入控制 |
D.所用的联锁设备 |
E.搜索路径的优化 |
A.治疗室内有效使用面积应不小于 24m2 |
B.治疗室每小时通风不小于 4 次 |
C.治疗室入口不需采用迷路形式 |
D.治疗室防护门应设置手动开门装置 |
E.治疗室内应配有合适的储源容器、长柄镊子等应急设备 |
A.照射野内有用线束累积空气比释动能的非线性应不大于 5% |
B.治疗机必须具有辐射安全与联锁设施 |
C.异常情况下设备可自行中断照射 |
D.只能由手持 X 射线管组件的工作人员控制 X 射线管的通电 |
E.采用普通防盗门 |
A.散射线就是漏射线 |
B.受照患者的身体可以成为散射线的来源 |
C.其能量一般远远低于初始射线 |
D.散射线的方向很容易准确确定 |
E.康普顿效应是散射的主要来源 |
A.γ 射线 |
B.X 射线 |
C.电子线 |
D.质子 |
E.重离子 |
A.独立建筑物 |
B.建筑物底层的一端 |
C.地下层 |
D.建筑物顶层 |
E.产科附近建筑物 |
A.普通防盗门 |
B.能紧急停止放射源照射的应急开关 |
C.迷路 |
D.指示放射源工作状态的讯号灯 |
E.安全联锁 |
A.加速管 |
B.微波传输系统 |
C.束流系统 |
D.治疗床 |
E.放射源贮存容器 |
A.发射角度 |
B.电子的能量 |
C.束流强度 |
D.靶物质原子序数 |
E.靶厚度 |
A.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操作设备的医生违章操作,切断加速器的剂量联锁装置 |
B.事故的根本原因是辐射工作人员核安全文化淡漠,缺乏安全意识,未落实操作规程等制度,未按作业程序进行照射治疗 |
C.辐射工作单位应定期检查维护相关设备,并不断提高其安全性能,任何时候不能随意拆除设备自身的安全联锁装置 |
D.在辐射工作中,发现异常情况应表示怀疑和谨慎的态度 |
E.发生医疗照射事故后,应及时、尽最大努力救治受照人员,做好公众及家属的思想引导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减少不良的社会影响 |
A.剂量分布是大大优于 X 射线和电子的剂量分布 |
B.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
C.能避免产生过大的副作用 |
D.质子的 RBE 约为 1.1~1.2 |
E.质子、重离子治疗不存在后效应 |
A.贮源容器生产单位名称 |
B.放射性核素名称 |
C.最大容许装载活度 |
D.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
E.放射源图片 |
A.核素名称 |
B.化学符号 |
C.等效活度与标定日期 |
D.生产单位名称 |
E.放射源编号 |
A.球管 |
B.机架 |
C.治疗床 |
D.高压发生器 |
E.循环冷却装置 |
A.直线电子加速器 |
B.60Co 治疗机 |
C.192Ir 后装治疗机 |
D.B 超机 |
E.质子、重离子加速器 |
A.根据事故的紧急程度,可不佩戴个人剂量监测设备 |
B.佩带感光胶片 |
C.佩带个人剂量报警仪 |
D.佩带直读式个人剂量率仪 |
E.以上都不对 |
A.单一性 |
B.多样性 |
C.保密性 |
D.独立性 |
E.多重性 |
A.单独建造 |
B.治疗室的墙壁及顶棚必须有足够的屏蔽厚度 |
C.合并建造 |
D.当条件有限时可建筑在多层建筑物顶层的一端 |
E.当条件有限时可建筑在多层建筑物底层的一端 |
A.2μSv/h |
B.1μSv/h |
C.2.5μSv/h |
D.10μSv/h |
E.100μSv/h |
A.应当配置剂量测量仪器、扫描仪和模拟定位机等设备 |
B.放射治疗的专业人员需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
C.应当制定出文字的安全操作规范 |
D.若有一道安全联锁可以正常工作就可开机治疗患者 |
E.治疗中,操作人员不可以擅自离开岗位 |
A.离子源 |
B.低能输运线 |
C.直线加速器/回旋加速器 |
D.中能输运线 |
E.同步加速器 |
A.能够对肿瘤靶区进行显像 |
B.能够确定肿瘤的代谢状态 |
C.能准确地控制照射条件 |
D.能显示放射源启动、传输、驻留的源位显示 |
E.能显示治疗日期、通道、照射总时间及倒计数时间 |
A.放射源数目 |
B.放射源类型 |
C.源置入腔内的日期和时间 |
D.源在腔内置放时间 |
E.源被撤除腔内的日期和时间 |
A.226Ra |
B.60Co |
C.252Cf |
D.137Cs |
E.192Ir |
A.是用 kV 级的 X 射线对人体进行放疗的设备 |
B.是用 MV 级的 X 射线对人体进行放射治疗的设备 |
C.是用中子和 γ 射线对人体进行放射治疗的设备 |
D.是用电子射线对人体进行放疗的设备 |
E.X 射线治疗机是最早的外照射治疗机 |
A.X 射线可使生物细胞受到抑制 |
B.X 射线可致使机体发生生理、生化的改变 |
C.同一机体的不同器官对 X 射线的敏感度相同 |
D.同一机体的不同生物细胞对 X 射线的敏感度相同 |
E.X 射线可用于肿瘤的治疗 |
A.粒子植入 |
B.核素敷贴 |
C.腔内放疗 |
D.伽马刀 |
A.直线加速器 |
B.质子加速器 |
C.伽马刀 |
D.钴 60 治疗仪 |
A.CT |
B.质子加速器 |
C.伽马刀 |
D.直线加速器 |
A.衰变常数 |
B.性质 |
C.活度 |
D.污染程度 |
A.为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当量剂量或全身有效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B.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资料 |
C.为内照射个人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D.为公众受照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A.剂量率 |
B.个人剂量 |
C.活度 |
D.能谱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相关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场所监测 |
A.放射性物质 |
B.射线装置 |
C.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D.密封源 |
A.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即在围裙内侧佩带个人剂量计, 在围裙外侧佩带个人剂量报警仪 |
B.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即在围裙内侧佩带个人剂量报警仪,在围裙外侧佩带个人剂量计 |
C.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一个佩带在围裙内侧用来估算皮肤和眼睛的当量剂量,另一个佩带在围裙外侧用来估算有效剂量 |
D.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一个佩带在围裙内侧用来估算有效剂量,另一个佩带在围裙外侧用来估算皮肤和眼睛的当量剂量 |
A.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 γ 射线的影响 |
B.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 α 射线的影响 |
C.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中子的影响 |
D.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质子的影响 |
A.包括 |
B.不包括 |
C.等同 |
D.小于 |
A.人为控制 |
B.安全措施 |
C.防护手段 |
D.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
A.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
B.防护手段 |
C.安全措施 |
D.人为控制 |
A.2001 |
B.1998 |
C.2002 |
D.1992 |
A.放射性污染 |
B.污染 |
C.辐射 |
D.放射性吸附 |
A.α 射线 |
B.质子 |
C.β 射线 |
D.γ 射线 |
A.保护人类 |
B.保护环境 |
C.限制一切有关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 |
D.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降低到合理可达尽可能低的水平 |
A.计数率 |
B.性别 |
C.停留时间 |
D.污染水平 |
A.外照射监测、表面污染监测、空气污染监测 |
B.陆地 γ 剂量率监测,宇宙射线剂量率监测 |
C.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
D.职业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公众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
A.环境监测、工作场所监测、流出物监测、个人剂量监测 |
B.常规监测、应急监测 |
C.常规监测、验收监测、应急监测 |
D.常规监测、验收监测、应急监测、退役监测 |
A.《表面污染测定第 1 部分 β 发射体(Eβmax >0.15MeV)和 α 发射体》(GB/T14056.1-2008) |
B.《表面污染测定第 2 部分氚表面污染》(GB/T14056.1-2011) |
C.《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GBZ166-2005) |
D.《环境地表 γ 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93) |
A.多见于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B.常见致电离子主要是 γ |
C.常见致电离子主要是 α、β |
D.危害方式为电离或化学毒性 |
A.B、C |
B.B、C、D |
C.甲、乙、丙 |
D.甲、乙、丙、丁 |
A.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环境 |
B.保障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保护他们的后代 |
C.促进原子能事业的发展 |
D.只需要考虑经济因素,不需要考虑辐射水平 |
A.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
B.便携式周围剂量当量率仪 |
C.表面污染监测仪 |
D.活度计 |
A.警告标志可设置在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运输工具上 |
B.警告标志通常只设置在放射性工作场所入口,出口不需要设置 |
C.警告标志可设置在室外、野外作业安全防护区域 |
D.警告标志可设置在放射性同位素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置 |
A.特别重大 |
B.重大 |
C.较大 |
D.一般 |
A.个人剂量计 |
B.个人剂量计、直读式剂量计 |
C.个人剂量计、剂量率仪 |
D.个人剂量计、直读式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 |
A.GB12379-2002 |
B.GB8999-2002 |
C.GB18871-2002 |
D.HJ/T61-2002 |
A.采用铅比有机玻璃屏蔽效果好 |
B.对于 β 射线,应该分两步来考虑,先考虑对 β 粒子的屏蔽,再考虑对韧致辐射的屏蔽 |
C.在对 β 射线进行屏蔽时,常常会产生韧致辐射,其韧致辐射穿透力很差,不需要屏蔽 |
D.在对 β 射线进行屏蔽时,重原子序数的材料产生的韧致辐射更少 |
A.水 |
B.聚乙烯 |
C.铁 |
D.铅 |
A.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
B.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 |
C.国际原子能机构 |
D.国际劳工组织 |
A.对含长寿命核素的放射性废液,可放置衰变,直到可排放为止 |
B.对产生大量废液的单位,应设置专门下水道和放射性废液贮存处理设施 |
C.对可疑废液应先采取取样分析后,决定是否可以排放或按放射性废液处理 |
D.对含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液,可放置衰变,直到可排放为止 |
A.工作场所、处理设备 |
B.工作场所、任意设备 |
C.任意场所、处理设备 |
D.任意场所、任意设备 |
A.填埋 |
B.排入江河 |
C.核反应 |
D.贮存衰变 |
A.4.2 |
B.3.1 |
C.2.5 |
D.4.8 |
A.Ci |
B.Sv |
C.Gy |
D.Bq |
A.希沃特每秒(Sv/s) |
B.戈瑞每秒(Gy/s) |
C.居里(Ci) |
D.贝克勒尔(Bq) |
A.按照射方式分为内照射与外照射 |
B.按照射剂量率大小分为急性效应与慢性效应 |
C.效应出现一般均较快 |
D.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早期效应与远期效应 |
A.只与辐射的种类相关 |
B.与辐射的种类和辐射的能量相关 |
C.只与辐射的能量相关 |
D.不确定 |
A.弹性散射 |
B.非弹性散射 |
C.慢化 |
D.光电效应 |
A.微波 |
B.手机辐射 |
C.间接电离 |
D.直接电离 |
A.高 |
B.低 |
C.强 |
D.多 |
A.中子不带电 |
B.中子带正电 |
C.中子带负电 |
D.有的中子带正电,有的带负电 |
A.光子 |
B.原子核发射的电子 |
C.氢的原子核 |
D.核外电子 |
A.α 粒子 |
B.β+粒子 |
C.β-粒子 |
D.中子 |
A.光电效应 |
B.康普顿效应 |
C.电子对效应 |
D.韧致辐 |
A.原子核的核子数 |
B.中子数 |
C.质子数 |
D.核外电子数 |
A.T1/2 |
B.1/2T |
C.T-1/2 |
D.D-1/2 |
A.α 射线 |
B.γ 射线 |
C.中子 |
D.重离子 |
A.γ 辐照装置卡源事件处理工作人员 |
B.γ 探伤机倒源工作人员 |
C.碘-125 粒籽植入医生 |
D.吸入大量放射性气体的放射性药品生产人员 |
A.重带电粒子质量大,因此内照射、外照射均无需防护 |
B.重带电粒子电离能力强,射程短,一般无外照射风险 |
C.重带电粒子外照射防护与中子防护相似 |
D.重带电粒子穿透能力很强与中子一样 |
A.人员撤离并隔离散落区域 |
B.戴呼吸防护器,穿防护服 |
C.辐射评价人员到场进行评价支持 |
D.为现场处置建立外照射屏蔽装置 |
A.放射源 |
B.射线装置 |
C.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D.货包 |
A.控制工艺过程 |
B.监测辐射源的运行状态 |
C.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
D.提高生产效率 |
A.低于或超过量程范围时,仪器还会有读数,但测量结果是不可靠的。 |
B.只要仪器有读数,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
C.高于仪器本身本底的读数是可靠的 |
D.高于环境本底的读数是可靠的 |
A.ZnS(Ag)、塑料闪烁体 |
B.塑料闪烁体、ZnS(Ag) |
C.金硅面垒、高压电离室 |
D.高压电离室、金硅面垒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均不可以 |
A.X、γ 辐射剂量率仪 |
B.α、β 表面污染仪 |
C.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
D.个人剂量报警仪 |
A.1mSv/a |
B.20mSv/a |
C.50mSv/a |
D.150mSv/a |
A.为了便于辐射防护管理 |
B.在现行的基本安全标准 GB18871-2002 中将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分区 |
C.放射性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和操作区 |
D.为了便于职业照射控制 |
A.GB18871-2002 |
B.GB18877-2012 |
C.GB18883-2002 |
D.GB18285-2018 |
A.时间防护法 |
B.距离防护法 |
C.屏蔽防护法 |
D.源项控制法 |
A.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
B.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 |
C.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
D.世界卫生组织(WHO) |
A.用一层铅屏蔽 |
B.用一层塑料屏蔽 |
C.先用一层塑料再用一层铅屏蔽 |
D.先用一层铅屏蔽再用一层塑料屏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