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特别重大 |
B.重大 |
C.较大 |
D.一般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相关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场所监测 |
A.为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当量剂量或全身有效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B.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资料 |
C.为内照射个人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D.为公众受照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均不可以 |
A.α射线 |
B.β射线 |
C.γ射线 |
D.中子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相关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场所监测 |
A.时间防护法 |
B.距离防护法 |
C.屏蔽防护法 |
D.源项控制法 |
A.质子 |
B.电子 |
C.γ射线 |
D.阿尔法粒子 |
A.2001 |
B.1998 |
C.2002 |
D.1992 |
A.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
B.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 |
C.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
D.世界卫生组织(WHO) |
A.不惜一切代价使个人剂量尽可能低 |
B.使得企业的经济损失最小 |
C.在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
D.最优化就是指将个人剂量降到最低值 |
A.核电厂 |
B.医疗照射 |
C.氡照射 |
D.人工辐射源 |
A.严重程度 |
B.发生几率 |
C.致癌效应 |
D.遗传效应 |
A.当量剂量 |
B.吸收剂量 |
C.照射量 |
D.辐射剂量 |
A.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 |
B.剂量越大,辐射效应越严重。 |
C.有明确的阈值。 |
D.主要针对小剂量、小剂量率的慢性照射。 |
A.质子 |
B.中子 |
C.原子核 |
D.分子 |
A.带正电 |
B.带负电 |
C.不带电 |
D.不确定 |
A.衰变没有规律 |
B.所有的原子瞬间一次全部完成衰变 |
C.放射性的原子数量越衰变越多 |
D.衰变过程遵循明确的统计规律 |
A.核外电子放出的光子 |
B.原子核能级跃迁退激时释放出的射线。 |
C.质子发出的光子 |
D.中子发出光子 |
A.弹性散射 |
B.非弹性散射 |
C.慢化 |
D.光电效应 |
A.伦琴发明的。 |
B.元素排列是没有规律的。 |
C.同一个格子中的原子,其核内中子数都相同 |
D.将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放在同一个格子里形成的表。 |
A.不稳定原子核 |
B.核外电子 |
C.原子核能级跃迁退激时 |
D.电子束快速减慢时 |
A.只与辐射的种类相关 |
B.与辐射的种类和辐射的能量相关 |
C.只与辐射的能量相关 |
D.不确定 |
A.质量重 |
B.携带有足够的能量 |
C.体积大 |
D.速度快 |
A.放射源 |
B.射线装置 |
C.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D.货包 |
A.应急计划 |
B.应急预案 |
C.单位主要领导 |
D.上级主管部门 |
A.个人剂量计 |
B.个人剂量计、直读式剂量计 |
C.个人剂量计、剂量率仪 |
D.个人剂量计、直读式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 |
A.报告个人剂量计使用人即可 |
B.报告本单位辐射防护安全负责人即可 |
C.报告本单位辐射防护安全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即可 |
D.报告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
A.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
B.便携式周围剂量当量率仪 |
C.表面污染监测仪 |
D.活度计 |
A.剂量率 |
B.个人剂量 |
C.活度 |
D.能谱 |
A.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
B.防护手段 |
C.安全措施 |
D.人为控制 |
A.水 |
B.水泥 |
C.铁 |
D.铅 |
A.包括 |
B.不包括 |
C.等同 |
D.小于 |
A.橙色的 |
B.醒目的 |
C.小的 |
D.大的 |
A.保护人类 |
B.保护环境 |
C.限制一切有关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 |
D.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降低到合理可达尽可能低的水平 |
A.利益指的是对社会的利益; |
B.任何一项实践,对于不具有正当性的实践以及该实践中的源,不应予于批准; |
C.在对复杂的医疗诊断实践中,应逐例进行正当性判断。 |
D.正当性是指应用辐射带来的利益要足够大,要保证企业能够获益的实践活动。 |
A.工业探伤 |
B.核能发电 |
C.医疗照射 |
D.辐射育种 |
A.按照射方式分为内照射与外照射 |
B.按照射剂量率大小分为急性效应与慢性效应 |
C.效应出现一般均较快 |
D.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早期效应与远期效应 |
A.随机性效应 |
B.确定性效应 |
C.躯体效应 |
D.遗传效应 |
A.不稳定核素发生衰变,同时发射出特有的射线 |
B.原子分裂了 |
C.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
D.原子电离了 |
A.原子核的核子数 |
B.中子数 |
C.质子数 |
D.核外电子数 |
A.中子不带电 |
B.中子带正电 |
C.中子带负电 |
D.有的中子带正电,有的带负电 |
A.与衰变无关 |
B.某个原子核衰变的几率 |
C.单位时间(如 1s 或 1a)内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 |
D.原子核的重量 |
A.带负电 |
B.带正电 |
C.有质量 |
D.不带电 |
A.石蜡。 |
B.有机玻璃 |
C.铝 |
D.铅 |
A.208Tl 和 208Pb |
B.90^38Sr 和 91^39Y |
C.1H、2H 和 3H |
D.60^Co 和 60^mCo |
A.T1/2 |
B.1/2T |
C.T-1/2 |
D.D-1/2 |
A.微波 |
B.手机辐射 |
C.间接电离 |
D.直接电离 |
A.电子 |
B.质子 |
C.中子 |
D.原子 |
A.核技术利用中发生的辐射事故 |
B.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发生的辐射事故 |
C.铀矿冶及伴生矿开发利用中发生的环境辐射污染事故 |
D.放射性物质运输中发生了翻车事故,但放射性物质没有泄漏与失控。 |
A.计数率 |
B.性别 |
C.停留时间 |
D.污染水平 |
A.控制工艺过程 |
B.监测辐射源的运行状态 |
C.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
D.提高生产效率 |
A.2 个月 |
B.3 个月 |
C.半年 |
D.1 年 |
A.外照射监测、表面污染监测、空气污染监测 |
B.陆地γ剂量率监测,宇宙射线剂量率监测 |
C.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
D.职业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公众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
A.环境监测、工作场所监测、流出物监测、个人剂量监测 |
B.常规监测、应急监测 |
C.常规监测、验收监测、应急监测 |
D.常规监测、验收监测、应急监测、退役监测 |
A.水 |
B.聚乙烯 |
C.铁 |
D.铅 |
A.为了便于辐射防护管理。 |
B.在现行的基本安全标准 GB18871-2002 中将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分区。 |
C.放射性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和操作区。 |
D.为了便于职业照射控制。 |
A.GB12379-2002 |
B.GB8999-2002 |
C.GB18871-2002 |
D.HJ/T61-2002 |
A.警告标志可设置在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运输工具上。 |
B.警告标志通常只设置在放射性工作场所入口,出口不需要设置。 |
C.警告标志可设置在室外、野外作业安全防护区域。 |
D.警告标志可设置在放射性同位素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置。 |
A.在一些领域里,核技术几乎是不可替代的,或者说是难以替代的 |
B.辐射照射,特别是大剂量的辐射照射对人类的健康是有害的 |
C.从事辐射探测的活动不需要承担遭受辐射危害的风险 |
D.如何解决辐射危害和辐射应用之间的矛盾,就是辐射防护需要解决的问题 |
A.实践的正当性、辐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
B.时间、距离、屏蔽 |
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
D.采取屏蔽措施、进行剂量监测、加强行政管理 |
A.4.2 |
B.3.1 |
C.2.5 |
D.4.8 |
A.急性效应 |
B.遗传效应 |
C.确定性效应 |
D.随机性效应 |
A.稳定核素 |
B.不稳定核素 |
C.所有的已发现的核素 |
D.所有的原子 |
A.稳定核素多 |
B.不稳定核素多 |
C.稳定核素和不稳定核素一样多 |
D.不清楚 |
A.希沃特每秒(Sv/s) |
B.戈瑞每秒(Gy/s) |
C.居里(Ci) |
D.贝克勒尔(Bq) |
A.α粒子 |
B.中子 |
C.电子 |
D.γ光子 |
A.左上角的 7 表示的是质子数 |
B.右下角的 4 表示的是质子数 |
C.左上角的 7 表示的是核子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
D.左下角的 3 表示的是中子数 |
A.正电子也可能是负电子 |
B.紫外线 |
C.光子 |
D.原子核 |
A.不同的核素是指不同的核外电子。 |
B.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
C.不同的核素必定是不同的同位素。 |
D.核素就是元素。 |
A.是一个固定值 |
B.与其温度有关 |
C.与海拔有关 |
D.今年和去年不同 |
A.不同辐射,即使能量相同,射程也不一样。 |
B.不同辐射,能量相同射程相同 |
C.同一种辐射,能量相同射程不同 |
D.辐射射程与能量无关 |
A.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
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
C.原子核由电子和质子组成 |
D.核外电子紧贴在原子核的外面 |
A.能量 |
B.质量 |
C.数量 |
D.速度 |
A.密封源破损 |
B.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丢失 |
C.环境放射性污染 |
D.射线装置损毁 |
A.衰变常数 |
B.性质 |
C.活度 |
D.污染程度 |
A.仪器的能量响应是否符合要求 |
B.是否具有远程传输数据功能 |
C.能否具备核素识别功能 |
D.是否具备自动扣除本底功能 |
A.可靠性好 |
B.具有能谱分析功能 |
C.超阈值报警 |
D.与防护门联锁 |
A.为公众受照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B.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
C.检验工作场所是否符合辐射防护标准 |
D.为了应付管理部门的检查 |
A.低于或超过量程范围时,仪器还会有读数,但测量结果是不可靠的。 |
B.只要仪器有读数,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
C.高于仪器本身本底的读数是可靠的 |
D.高于环境本底的读数是可靠的 |
A.GB18871-2002 |
B.GB18877-2012 |
C.GB18883-2002 |
D.GB18285-2018 |
A.在进出口设立醒目的警告标志。 |
B.警告标志通常设置为黄色。 |
C.控制区通常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
D.控制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 |
A.1mSv/a |
B.20mSv/a |
C.50mSv/a |
D.150mSv/a |
A.15mSv/a |
B.50mSv/a |
C.20mSv/a |
D.500mSv/a |
A.彻底消除辐射的危害 |
B.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以合理达到到的最低水平 |
C.避免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
D.降低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 |
A.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
B.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 |
C.国际原子能机构 |
D.国际劳工组织 |
A.60Co 辐射源 |
B.192Ir 辐射源 |
C.X 射线探伤机 |
D.137Cs 辐射源 |
A.种系演化程度越高,机体越复杂,对辐射越不敏感。 |
B.妇女在怀孕前 50 天辐射对胎儿影响最大。 |
C.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辐射敏感性。 |
D.DNA 含量高的细胞比 DNA 含量低的细胞更可能受到电离辐射损伤。 |
A.辐射效应严重程度 |
B.致癌效应 |
C.辐射效应发生概率 |
D.遗传效应 |
A.核素的化学性质是否活跃 |
B.稳定核素是否能发生衰变的概率 |
C.放射性核素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 |
D.核素的寿命长短 |
A.原子衰老、死亡了 |
B.原子核衰老、死亡了 |
C.质子和中子衰老、死亡了 |
D.原子核发射粒子或射线变成其他的原子核的过程 |
A.原子不带任何电荷 |
B.核外电子不带电 |
C.原子核不带电 |
D.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同样数量的负电 |
A.加热能加速衰变 |
B.加压能加速衰变 |
C.不受任何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 |
D.放射性核素结合成化合物后就不发生衰变了 |
A.α粒子<β粒子<γ射线。 |
B.α粒子<γ射线<β粒子 |
C.γ射线<α粒子<β粒子 |
D.β粒子<γ射线<α粒子 |
A.是光子 |
B.是原子核发射的电子 |
C.是氢的原子核 |
D.是核外电子 |
A.α粒子 |
B.β+粒子 |
C.β-粒子 |
D.中子 |
A.核子数 |
B.质子数 |
C.中子数 |
D.电子数 |
A.能量 |
B.质量 |
C.数量 |
D.速度 |
A.高 |
B.低 |
C.强 |
D.多 |
A.光电效应 |
B.俄歇电子 |
C.康普顿散射 |
D.电子对效应 |
A.17^8 O |
B.17^9 O |
C.17^9 F |
D.17^8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