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放大器件在多于半个信号周期的时间内处于截止区,另半个周期的部分时间候处于线性区的放大器 |
B.放大器件在整个信号周期内始终工作在线性区的放大器 |
C.放大器件在半个信号周期内处于截止区,另半个周期处于饱和区的放大器 |
D.放大器件在半个信号周期内工作点处于线性区、另半个信号周期内处于截止区的放大器 |
A.放大器件在整个信号周期内始终工作在线性区的放大器 |
B.放大器件在半个信号周期内处于截止区,另半个周期处于饱和区的放大器 |
C.放大器件在半个信号周期内工作点处于线性区、另半个信号周期内处于截止区的放大器 |
D.放大器件在半个信号周期内处于截止区,另半个周期的部分时间候处于饱和区的放大器 |
A.D、C、B、A |
B.A、B、C、D |
C.B、A、D、C |
D.A、C、B、D |
A.B、A、D、C |
B.D、C、B、A |
C.A、B、C、D |
D.D、C、A、B |
A.C |
B.A |
C.D |
D.B |
A.C、D |
B.B、C、D |
C.A、C、D |
D.A、B、C、D |
A.双管并联,得到双倍的器件耐压,减少损坏几率 |
B.双管并联,使每个功率管的失真互相补偿,减少失真,降低杂散发射 |
C.构成推挽电路,减小输出波形的失真 |
D.双管并联,得到双倍的输出电流和输出功率 |
A.双管串联电路,得到较高的输入阻抗以改善与推动级之间的阻抗匹配 |
B.推挽放大电路,实现极小静态工作点下的高电源效率的线性功率放大 |
C.双管串联电路,得到双倍的输出电流和输出功率 |
D.双管串联电路,得到较高的输出阻抗以改善与负载的阻抗匹配 |
A.将放大器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回输到放大器的输入端,起到抵消输入信号的作用 |
B.将放大器输入信号的一部分直通到放大器的输出端,起到加强输出信号的作用 |
C.将放大器输入信号的一部分直通到放大器的输出端,起到抵消输出信号的作用 |
D.将放大器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回输到放大器的输入端,起到加强输入信号的作用 |
A.0、1、1、1 |
B.0、1、0、1 |
C.0、0、0、1 |
D.1、0、1、0 |
A.0、1、1、0 |
B.0、1、1、1 |
C.0、1、0、1 |
D.1、0、1、0 |
A.0、1、0、1 |
B.0、1、1、1 |
C.0、1、1、0 |
D.1、0、1、0 |
A.0、1、1、1 |
B.1、1、1、0 |
C.1、0、1、0 |
D.0、1、0、1 |
A.0、1、1、1 |
B.1、0、1、0 |
C.0、1、0、1 |
D.1、0、0、0 |
A.0、1、1、1 |
B.0、1、1、0 |
C.1、1、0、0 |
D.1、0、0、1 |
A.与锁相环频率合成方式相比,可以使用速度较低的数字元器件 |
B.采用同样的频率源振荡器时频率稳定度优于锁相环频率合成方式 |
C.电路结构简洁,无锁相捕捉范围限制,不产生相位噪声,跳换频率快 |
D.直接产生纯净的正弦波信号,不需要采用任何滤波器 |
A.等幅电报 |
B.幅度键控 |
C.移频键控 |
D.莫尔斯编码 |
A.射频输出实际占用带宽为由电路决定的固定值,通信常用的是2.7kHz |
B.所传输信号的带宽越宽,射频输出占用带宽越宽,但与其幅度和最高频率无关 |
C.所传输信号的幅度越大,射频输出占用带宽越宽,但与其频率和带宽无关 |
D.所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越高,射频输出占用带宽越宽,但与其幅度和带宽无关 |
A.逐行扫描的活动图像 |
B.逐行扫描的静止图像 |
C.交叉扫描的活动图像 |
D.交叉扫描的静止图像 |
A.便于与调频通话方式所使用的设备兼容 |
B.调频方式占用的频带比调幅方式窄 |
C.业余电台信号较弱,调频解调可以更好地抗拒叠加在信号上的外界噪声所引起的幅度变化 |
D.调频收信设备的灵敏度比调幅的高一个数量级 |
A.PACTOR-II |
B.QPSK31 |
C.RTTY |
D.PACKET |
A.PACKET |
B.RTTY |
C.BPSK31 |
D.AMTOR-FEC |
A.50(或45.45),8,2,3 |
B.2295,2125,170,5 |
C.50(或45.45),5,N,1 |
D.31.25,7,170,0.3 |
A.假负载 |
B.VSWR严格等于1:1的驻波天线 |
C.VSWR严格等于1:1的行波天线 |
D.测试专用的标准环形天线 |
A.可以推断甲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比乙机的高,因为可以接收的信号更微弱 |
B.可以推断甲机承受强信号的能力比乙机的低,因为灵敏度数值比较小 |
C.凭此指标还无法比较两者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因没有给出测量灵敏度时的输出信号质量条件 |
D.可以推断甲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比乙机的低,因为灵敏度数值比较小 |
A.前端带宽 |
B.带内波动和信道带宽 |
C.信道带宽、信道选择性和信道滤波器特性矩形系数 |
D.镜像抑制比 |
A.前端带宽 |
B.镜像抑制比 |
C.信道带宽、信道选择性和信道滤波器特性矩形系数 |
D.带内波动和信道带宽 |
A.电源噪声 |
B.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
C.放大电路的增益 |
D.机内噪声 |
A.V/UHF频段较寂静而HF频段外界背景噪声电平较高,前者可感知的最小信号电平比后者低约20dB |
B.HF业余电台功率一般比较大,VHF/UHF电台功率比较小,因此需要不同的刻度标准 |
C.HF业余电台主要用于DX通信,VHF/UHF电台主要做本地通信,因此需要不同的刻度标准 |
D.由于电路技术的原因,HF频段接收机的灵敏度只能做到比VHF/UHF频段低大约20dB |
A.190.05MHz或99.95MHz |
B.235.10MHz或54.90MHz |
C.45.05MHz或90.10MHz |
D.90.10MHz或.180.20MHz |
A.151.50MHz或.202.00MHz |
B.192.25MHz或97.75MHz |
C.50.50MHz或101.00MHz |
D.239.50MHz或50.50MHz |
A.47.25MHz或94.50MHz |
B.387.75MHz或482.25MHz |
C.340.50MHz或529.50MHz |
D.141.70MHz或.236.25MHz |
A.376.475MHz或493.525MHz |
B.234.10.05MHz或.468.20MHz |
C.317.95MHz或552.05MHz |
D.58.525MHz或117.05MHz |
A.中频频率干扰 |
B.突发脉冲干扰 |
C.镜像频率干扰 |
D.邻近频率干扰 |
A.变频级之前的预选滤波器 |
B.变频级之后的中频滤波器 |
C.中频放大级中的限幅电路 |
D.带有音调控制的音频滤波器 |
A.该噪声由发射台话筒PTT接点跳动造成,发射到接收端 |
B.接收机自动增益电路的时间常数造成 |
C.此类电路根据鉴频输出中的强高音频噪声分量判断电台信号是否消失,从而关断音频输出。该项检测需占用一定时间,造成静噪的延迟,短时间漏出鉴频噪声 |
D.该噪声是发射设备有目的地发射,作为结束发射的一种标志 |
A.75欧、50欧和16欧 |
B.50欧、75欧和600欧 |
C.50欧、600欧和75欧 |
D.50欧、50欧和75欧 |
A.肯定受到人为恶意干扰 |
B.中继台接收机电源电压不稳 |
C.中继台上下行隔离不良,中继台发射的载波窜入中继台接收机造成自锁 |
D.中继台发射机电源电压不稳 |
A.肯定受到人为恶意干扰 |
B.中继台接收机电源电压不稳 |
C.中继台发射机电源电压不稳 |
D.中继台下行信号与附近的其他通信发射机形成对中继台上行频率的互调干扰 |
A.双工器(duplexer) |
B.环形器(circulator) |
C.收发信转换开关 |
D.功率分配器(power divider) |
A.一组滤波器,阻止中继台发射信号反馈进入中继台接收机 |
B.一个匹配网络,使天线、中继发射机、中继接收机三者之间都满足阻抗匹配条件 |
C.一个环形器,使信号只能沿中继发射机-天线-中继接收机的方向前进 |
D.一组半导体开关,在中继台发射时关断中继台接收机 |
A.2fT – fR 或 (fT + fR ) / 2 |
B.fT – fR 或 fT + fR |
C.2(fT – fR) 或 2(fT + fR ) |
D.2fT 或 2fR |
A.300波特、2400波特、19200波特 |
B.1200波特、9600波特、19200波特 |
C.600波特、1200波特、2400波特 |
D.300波特、1200波特、9600波特 |
A.莫尔斯电码,用于CW通信,每个字符包含的信号数量不等(非对称码) |
B.博多码(Baudot code),用于RTTY通信,每字节仅包含5位二进制数据 |
C.ASCII码,用于PSK31通信,每字节仅包含7位二进制数据 |
D.GB2312编码,用于传输汉字,由两个字节连用代表一个汉字 |
A.S5 |
B.S7 |
C.S4 |
D.S6 |
A.S4 |
B.S6 |
C.S2 |
D.S7 |
A.其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北极和南极地区的卫星 |
B.所经过地点的地方时基本相同的卫星 |
C.瞬时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固定取向的卫星 |
D.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的地球卫星 |
A.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的地球卫星 |
B.瞬时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固定取向的卫星 |
C.对地球保持大致相对静止的卫星 |
D.圆形及顺行轨道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并对地球保持相对静止的卫星 |
A.所有的地球同步卫星 |
B.其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北极和南极地区的卫星 |
C.对地球保持大致相对静止的卫星 |
D.所经过地点的地方时基本相同的卫星 |
A.卫星绕质心自旋一周所需的时间 |
B.卫星两次正好从地面某一点的正上方通过的间隔时间 |
C.卫星随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
D.卫星沿轨道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 |
A.增加地面业余电台的天线高度 |
B.由地面站进行地面中继 |
C.由卫星对上行数据进行存贮和转发 |
D.地面业余电台换用更大功率的发射机 |
A.2008年,希望一号(XW-1),无OSCAR编号,B |
B.2010年,希望一号(XW-1),HO68,V/U(J) |
C.2008年,希望一号(XW-1),HO68,V/U(J) |
D.2009年,希望一号(XW-1),HO68,V/U(J) |
A.1/2波长的任意整数倍 |
B.1/2波长的奇数倍 |
C.1/2波长的偶数倍 |
D.1/4波长的奇数倍 |
A.两臂总电气长度为1/2工作波长的奇数倍 |
B.两臂总电气长度为1/2工作波长的整数倍 |
C.两臂总电气长度为1/4工作波长的整数倍 |
D.两臂总电气长度为工作波长的整数倍 |
A.1/2工作波长的奇数倍 |
B.1/4工作波长的奇数倍 |
C.1/2工作波长的偶数倍 |
D.1/2工作波长的整数倍 |
A.著名天线阻抗匹配理论家的名字 |
B.发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人的名字 |
C.宽带阻抗变压器的英文缩写 |
D.平衡和不平衡两个英文字头的组合 |
A.在平衡电路和不平衡电路之间传递射频能量,并阻断两者之间的任何寄生耦合 |
B.展宽天线的工作频带 |
C.实现天线和馈线之间的自动阻抗匹配 |
D.降低天线的驻波比 |
A.电缆的长度越长,特性阻抗越高 |
B.外导体内径和内导体外径的比越大,特性阻抗越高 |
C.内导体外径越大,特性阻抗越高 |
D.外导体内径越大,特性阻抗越高 |
A.149.8 / f |
B.48.8 / f |
C.71.3 / f |
D.75 / f |
A.142.6 / f |
B.150 / f |
C.71.3 / f |
D.48.8 / f |
A.由八木天线主梁所指的方向决定 |
B.由天线的辐射和大地的反射叠加造成,仰角高低与天线离地高度与波长的比值有关 |
C.由天线振子的长度所决定 |
D.由天线振子导体所指的方向决定 |
A.远距离通信选择低发射仰角,近距离通信选择高发射仰角 |
B.近处开阔时选择低发射仰角,近处有建筑物时选择高发射仰角 |
C.近距离通信选择低发射仰角,远距离通信选择高发射仰角 |
D.较低频率通信选择低发射仰角,较高频率通信选择高发射仰角 |
A.远距离通信选择较高的高度,近距离通信选择较低的高度 |
B.近处有建筑物时选择较低的高度,近处开阔时选择较高的高度 |
C.较低频率通信选择较高的高度,较高频率通信选择较低的高度 |
D.远距离通信选择较低的高度,近距离通信选择较高的高度 |
A.根据通信双方的发射功率、天线极化方向、通信方向上障碍物所遮挡的仰角、太阳10.7 cm 射电流量,找公式计算 |
B.根据通信对象所在的方位、通信方向上障碍物所遮挡的仰角、本台周围的大地导电率、实际工作频率,找公式计算 |
C.根据通信对象所在的方位、地球半径、对方天线高度、实际工作频率、太阳平均黑子数,查表计算 |
D.根据所使用电离层的大致高度、通信对象的大致距离、电波在传播途经中经电离层反射的次数,用简单几何方法计算 |
A.P - Po |
B.10 lg(Po/P) |
C.10 lg(P-Po) |
D.10 lg(P/Po) |
A.20 lg(P/Po) + 2.15 |
B.10 lg(P/Po) + 2.15 |
C.10 lg(P-Po) + 2.15 |
D.10 lg(Po/P) + 2.15 |
A.主振子两端所指方向为最大辐射方向 |
B.比主振子长者为引向振子,比主振子短者为反射振子,引向振子朝向最大辐射方向 |
C.比主振子短者为引向振子,比主振子长者为反射振子,引向振子朝向最大辐射方向 |
D.比主振子短者为引向振子,比主振子长者为反射振子,反射振子朝向最大辐射方向 |
A.对天馈系统进行优化调谐,使整个系统的辐射功率获得一个附加的增益 |
B.补偿不匹配系统,向收发信机提供谐振的、阻抗匹配的负载,但不能改善天线本身的辐射效率 |
C.对不匹配的天馈系统进行补偿,虽然不能改善馈线的损耗,但能使天线本身的辐射效率达到匹配天线的水平 |
D.对不匹配的天馈系统进行补偿,使整个天馈系统的传输和辐射效率达到匹配天线的水平 |
A.天线-馈线-天线调谐器-驻波功率计-收发信机 |
B.天线-天线调谐器-驻波功率计-馈线-收发信机 |
C.天线-驻波功率计-天线调谐器-馈线-收发信机 |
D.天线-天线调谐器-馈线-驻波功率计-收发信机 |
A.方案4最好,方案2、3其次,方案1最差 |
B.方案3最好,方案4其次,方案2再其次,方案1最差 |
C.方案1最好,方案2、3其次,方案4最差 |
D.方案2最好,方案1其次,方案4再其次,方案3最差 |
A.S5 |
B.S6 |
C.S8 |
D.S7 |
A.S5 |
B.S6 |
C.S8 |
D.S7 |
A.S6 |
B.S4 |
C.S7 |
D.S5 |
A.通信效果的变化不确定,取决于当时天波反射途中极化方向的旋转情况 |
B.通信效果变好 |
C.通信效果变差 |
D.通信效果没有改变 |
A.地表温度 |
B.太阳黑子活动、太阳耀斑活动和地磁活动 |
C.发射机功率 |
D.当地天气 |
A.季节和昼夜 |
B.接收天线增益 |
C.当地地面气压 |
D.发射机功率 |
A.高空云量 |
B.对流层气压 |
C.发射机功率 |
D.工作频率和通信距离 |
A.D、E、F1、F2 |
B.A、B、C、D |
C.F2、F1、E2、E1 |
D.F、E2、E1、D |
A.F2、F1、E层可反射电波,D层不能反射但衰减电波 |
B.F1、E层可反射电波,D、F2层不能反射但衰减电波 |
C.D、E层可反射电波,F1、F2层不能反射但衰减电波 |
D.F2、D层可反射电波,E、F1层不能反射但衰减电波 |
A.6.7年 |
B.11.2年 |
C.38年 |
D.5.7年 |
A.SSN大,有利于短波远程通信 |
B.SSN与短波远程通信效果无直接关系 |
C.SSN小,有利于短波远程通信 |
D.只有在发生太阳耀斑的情况下SSN 才会影响短波远程通信效果 |
A.左旋圆极化波 |
B.右旋圆极化波 |
C.垂直极化波 |
D.水平极化波 |
A.垂直极化波 |
B.左旋圆极化波 |
C.右旋圆极化波 |
D.水平极化波 |
A.收发天线的极化方向都平行于两台之间的连线 |
B.收发天线都处于垂直于两台连线的平面内并且极化方向互相一致 |
C.不确定,根据具体传播情况而经常变化 |
D.收发天线都处于垂直于两台连线的平面内收发天线极化方向互相垂直 |
A.二极管整流器或三极管开关放大器 |
B.复杂电容电感网络 |
C.调谐在信号的整倍频上的谐振电路 |
D.复杂电阻网络 |
A.防止话筒过于灵敏造成的背景噪音 |
B.防止过驱动带来的调制失真 |
C.实现天线电路阻抗的自动匹配 |
D.改善发信频率的稳定度 |
A.调低发射机的话筒增益 |
B.重新调整发信机的自动电平控制(ALC) |
C.调低发射机的射频输出功率 |
D.重新调整发射机天线电路的匹配 |
A.29.15MHz至29.35MHz |
B.28.7MHz至28.95MHz |
C.28.3MHz至28.61MHz |
D.29.3MMz至29.51MHz |
A.天线臂长为四分之一波长的奇数倍时,通信效果肯定最好 |
B.天线臂长为四分之一波长的偶数倍时,通信效果肯定最好 |
C.只要电压驻波比达到最低,通信效果一定好 |
D.只要天线与工作频率谐振,通信效果一定好 |
A.东偏南30度-西偏北30度 |
B.东-西 |
C.西偏南30度-东偏北30度 |
D.南-北 |
A.守听14020KHz,在稀有台结束和其他电台联络或者呼叫CQ和QRZ时,在14020KHz快速准确地发送自己的呼号 |
B.在14020KHz呼叫该稀有台 |
C.在14022KHz不断发送自己的呼号 |
D.守听14020KHz,在稀有台结束和其他电台联络或者呼叫CQ和QRZ时,在14022KHz快速准确地发送自己的呼号 |
A.不必确认联络的真实性,尽快通过邮局直接向对方地址寄出自己的QSL卡片 |
B.不必理会 |
C.尽快检查电台日志确认联络的真实性,并通过国内的QSL卡片管理局寄出自己的QSL卡片 |
D.尽快检查电台日志确认联络的真实性,并通过邮局直接向对方地址寄出自己的QSL卡片 |
A.AM,SSB,FM |
B.FM,AM,SSB |
C.SSB,AM,FM |
D.SSB,FM,AM |
A.24MHz |
B.21MHz |
C.14MHz |
D.18MHz |
A.卫星通信受到的影响会超过地面直射波通信 |
B.低频率受到的影响超过高频率 |
C.高纬度的传播路径影响会超过低纬度 |
D.地球黑夜一面受到的影响会超过白昼面 |
A.幅度键控调制ASK |
B.幅度调制AM |
C.移频键控FSK |
D.单边带幅度调制SSB |
A.幅度键控调制ASK |
B.频率调制FM |
C.幅度调制AM |
D.单边带幅度调制SSB |
A.幅度调制AM |
B.相位调制PM |
C.单边带幅度调制SSB |
D.幅度键控调制ASK |
A.单边带幅度调制SSB |
B.移相键控调制PSK |
C.幅度调制AM |
D.幅度键控调制ASK |
A.频率调制FM |
B.频率键控调制FSK |
C.单边带幅度调制SSB |
D.相位调制PM |
A.载波抑制单边带幅度调制SSB |
B.频率键控调制FSK |
C.频率调制FM |
D.幅度调制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