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Ⅰ区内收集的离子对数目随收集电压而增加。 |
B.Ⅱ区内工作气体中产生的离子对被完全收集,因而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收集离子对数目不随工作电压而变化。 |
C.Ⅲ区内随着电压增加,电子在被收集前被加速。 |
D.Ⅳ区内随着电压的增加,气体的放大倍数与收集到的总电量成正比的严格关系被打破。 |
A.硫化锌 |
B.BF3正比计数器 |
C.3^He 正比计数器 |
D.锂玻璃 |
A.每个核外电子带有一个电子电荷的电量,极性为负。 |
B.每个质子也带有一个电子电荷的电量,极性为正。 |
C.中子是不带电的。 |
D.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相等。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人工辐射 |
D.天然辐射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人工辐射 |
D.天然辐射 |
A.CoMo170 |
B.手脚表面污染仪 |
C.NaI 探测器 |
D.BH3105 |
A.压力容器 |
B.管道焊缝 |
C.航天器材 |
D.船舶 |
A.工作服 |
B.鞋帽 |
C.手套 |
D.气衣 |
A.α衰变 |
B.发出α粒子 |
C.发出β粒子 |
D.发出中子 |
E.发出氦原子核 |
A.针对小剂量、小剂量率的慢性照射 |
B.随机性效应不存在剂量阈值 |
C.辐射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 |
D.辐射效应的非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 |
E.很小的剂量也有导致该效应发生的危险 |
A.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场所 |
B.放射性工作场所出入口 |
C.室外作业安全区域 |
D.野外作业安全区域 |
E.放射性同位素运输工具 |
A.远离 |
B.搬离 |
C.当废品卖掉 |
D.拆卸 |
E.报告当地生态环境部门 |
A.机械手操作 |
B.移动屏蔽 |
C.铅玻璃 |
D.穿工作服 |
E.穿防护服 |
A.A |
B.B |
C.C |
D.D |
A.头晕头痛 |
B.毛发脱落 |
C.心动过缓 |
D.眼晶体混浊 |
A.γ射线 |
B.X 光 |
C.无线电波 |
D.微波 |
A.β- |
B.β+ |
C.EC(电子俘获) |
D.α |
A.α粒子 |
B.β 粒子 |
C.质子 |
D.γ光子 |
A.β射线的能量连续分布 |
B.有一个确定的最大能量值 |
C.分布曲线有一个极大值 |
D.能谱分立分布 |
A.发生严重程度和机率都随剂量变化而变化 |
B.即使剂量很小,也有可能发生效应 |
C.发生概率随受照剂量增加而增加,而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无关 |
D.存在剂量阈值 |
A.胸腺 |
B.肠胃上皮细胞 |
C.胚胎组织 |
D.肾上皮细胞 |
A.外照射可以是单向照射或多向照射,后者的效应大于前者。 |
B.对于外照射的危害,n<γ、X>β>α。 |
C.对于内照射的危害,α<β、γ、X。 |
D.通常能量的α粒子不能穿过人体的表面的死层,故α粒子外照射一般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人工辐射 |
D.天然辐射 |
A.闪烁光的一部分通过光导被收集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 |
B.光阴极吸收光子后,发射出光电子。 |
C.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中倍增,倍增的电子束在阳极上被收集,产生输出信号。 |
D.射线进入闪烁体使闪烁体原子、分子电离和激发。 |
A.地上核试验 |
B.地下核试验 |
C.高空核试验 |
D.水下核试验 |
A.整个原子呈现电中性。 |
B.1 电子电荷(e)=1.602×10^-19C。 |
C.中子与质子的质量近似相等。 |
D.当各核子结合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时,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相等。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人工辐射 |
D.天然辐射 |
A.电离辐射 |
B.非电离辐射 |
C.人工辐射 |
D.天然辐射 |
A.TLD 个人剂量计 |
B.手脚表面污染仪 |
C.指环/腕式个人剂量计 |
D.个人剂量报警仪 |
A.水 |
B.石蜡 |
C.混凝土 |
D.聚乙烯 |
A.出入内警戒区只能通过安全通道。 |
B.外部警戒区只允许公安、消防队员、救护服务和其他有资质的工作人员进入。 |
C.内部警戒区只允许拯救生命、急救、消防行动等采取防护措施后允许的行动。 |
D.事故现场的入口控制根据常规的治安程序完成。 |
A.原子核能级跃迁退激时释放出的射线 |
B.波长较短的电磁波 |
C.没有质量只有能量 |
D.常伴有 α 或 β 粒子的发射 |
E.电荷数和质量数都不发生改变。 |
A.宇宙射线 |
B.宇生放射性核素 |
C.陆生放射性核素 |
D.胸部透视 |
E.高空飞行 |
A.放射源 |
B.放射性同位素包装容器 |
C.含放射源的设备 |
D.射线装置 |
E.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场所 |
A.远离 |
B.搬离 |
C.当废品卖掉 |
D.拆卸 |
E.报告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或公安部门 |
A.有正本和副本 |
B.生态环境部门颁发 |
C.卫生主管部门颁发 |
D.有效期 5 年 |
E.规定活动种类和范围 |
A.A |
B.B |
C.C |
D.D |
A.2 小时 |
B.3 小时 |
C.4 小时 |
D.5 小时 |
A.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B.重大辐射事故 |
C.较大辐射事故 |
D.一般辐射事故 |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B.省级生态环境部门 |
C.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D.设区的市级生态环境部门 |
A.资质;资格 |
B.资质;资质 |
C.资格;资质 |
D.资格;资格 |
A.国务院卫生 |
B.国务院生态环境 |
C.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卫生 |
D.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其他 |
A.30 日 |
B.3 个月 |
C.6 个月 |
D.12 个月 |
A.10 |
B.15 |
C.20 |
D.30 |
A.人体健康 |
B.环境污染 |
C.公共安全 |
D.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 |
A.只有个人 |
B.只有受到伤害的个人 |
C.只有单位 |
D.任何单位和个人 |
A.销售放射源的企业 |
B.仅使用 X 光机的医疗机构 |
C.仅使用豁免水平标准物质的科研单位 |
D.仅有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的科研机构 |
A.100,100,10,10 |
B.1000,1000,100,100 |
C.1000,100,100,10 |
D.500,500,50,50 |
A.10,10 |
B.100;100 |
C.1000,1000 |
D.100,10 |
A.10 |
B.15 |
C.20 |
D.30 |
A.所在地县级以上 |
B.所在地省级 |
C.所在地省级以上 |
D.国务院 |
A.20 |
B.30 |
C.60 |
D.90 |
A.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B.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C.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商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D.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商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A.2 |
B.3 |
C.4 |
D.5 |
A.10 |
B.15 |
C.30 |
D.60 |
A.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 |
B.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 |
C.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D.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A.质量保证 |
B.污染监测 |
C.应急 |
D.个人剂量监测 |
A.火险 |
B.肃静 |
C.禁烟 |
D.放射性 |
A.核设备 |
B.核材料 |
C.报废的射线装置 |
D.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 |
A.委托方 |
B.接受委托方 |
C.双方共同 |
D.第三方 |
A.一 |
B.两 |
C.三 |
D.四 |
A.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 |
B.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
C.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
D.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许可管理办法 |
A.法律 |
B.行政法规 |
C.部门规章 |
D.指导性文件 |
A.Ⅰ类 |
B.Ⅱ类 |
C.Ⅲ类 |
D.Ⅳ类 |
A.转让放射性同位素 |
B.转移放射性同位素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 |
C.放射性同位素野外示踪试验 |
D.造成跨省界环境影响的放射性同位素野外示踪试验 |
A.监测 |
B.安全 |
C.保卫 |
D.控制 |
A.10 |
B.15 |
C.20 |
D.30 |
A.审批 |
B.登记 |
C.许可 |
D.备案 |
A.10,10 |
B.100,100 |
C.100,10 |
D.50,50 |
A.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B.重大辐射事故 |
C.较大辐射事故 |
D.一般辐射事故 |
A.1 |
B.2 |
C.3 |
D.4 |
A.禁止 |
B.防止 |
C.控制 |
D.管制 |
A.环境影响评价 |
B.放射源使用申请 |
C.射线装置使用申请 |
D.购源申请 |
A.许可证延续申请报告 |
B.监测报 |
C.许可证有效期内的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 |
D.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
A.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 |
B.作用Ⅱ类放射源的 |
C.生产Ⅱ类放射源的 |
D.销售Ⅱ类放射源的 |
A.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B.省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
D.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
A.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恶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轻辐射事故 |
B.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恶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一般辐射事故 |
C.恶性辐射事故、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轻微辐射事故 |
D.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一般辐射事故 |
A.无法再起动 |
B.再起动产生噪声大 |
C.产生放射性污染 |
D.再起动动力消耗大 |
A.二次污染 |
B.次生风险 |
C.诱发灾害 |
D.次生危害 |
A.一 |
B.两 |
C.三 |
D.四 |
A.Ⅰ类、Ⅱ类 |
B.Ⅰ类、Ⅱ类、Ⅲ类 |
C.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
D.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
A.发现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的单位和个人 |
B.送交的单位和个人 |
C.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 |
D.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的原持有者或者供货方 |
A.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
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 |
C.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
D.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 |
A.“两级审批,四级监督” |
B.“三级审批,四级监督” |
C.“两级审批,三级监督” |
D.“三级审批,两级监督” |
A.未标号 |
B.未编码 |
C.无定位装置 |
D.国外生产的 |
A.3 |
B.10 |
C.30 |
D.60 |
A.转入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复印件 |
B.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表 |
C.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 |
D.转让双方签订的转让协议 |
A.移出地 |
B.国务院 |
C.移出地及使用地省级 |
D.使用地当地 |
A.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B.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C.海关 |
D.边防检查部门 |
A.《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
B.《对辐照装置运营单位的安全要求》 |
C.《放射源安全和保安行为准则》 |
D.《放射源分类办法》 |
A.Ⅱ |
B.Ⅲ |
C.Ⅳ |
D.Ⅴ |
A.主动向海关提供经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备案的《豁免备案表》,以办理有关手续 |
B.在完成进出口活动后 20 日内向国务院生态环境部门备案 |
C.在完成进出口活动后 20 日内报其许可证发证机关 |
D.无需办理任何手续 |
A.生态环境部门 |
B.卫生部门 |
C.公安部门 |
D.海关 |
A.卫生 |
B.标准化 |
C.生态环境 |
D.发展与改革 |
A.每年 12 月 31 日 |
B.每年 6 月 30 日 |
C.每年 1 月 31 日 |
D.下一年年底 |
A.原发证机关 |
B.县级生态环境部门 |
C.省级生态环境部门 |
D.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
A.国务院 |
B.所在地省级 |
C.所在地市级 |
D.所在地县级 |
A.2001 |
B.2002 |
C.2003 |
D.2012 |
A.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 |
B.国务院生态环境 |
C.国务院卫生 |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 |
A.当地 |
B.下级 |
C.上级 |
D.本级 |
A.分等级 |
B.分影响程度 |
C.分档 |
D.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