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 10 日内 |
B.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 12 日内 |
C.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 15 日内 |
D.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 20 日内 |
A.组织开展相关辐射监测,并负责监测数据的记录及管理 |
B.参与本单位的辐射应急行动,控制应急人员的受照剂量 |
C.负责个人剂量计及辐射监测仪的维护、检定及比对 |
D.操作探伤机 |
A.每次只能启动 1 台 |
B.每次只能启动 2 台 |
C.每次可以启动 3 台 |
D.每次可以启动更多台 |
A.2 人在场 |
B.3 人在场 |
C.4 人在场 |
D.5 人在场 |
A.遵守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执行探伤装置保管相关规程,熟练使用辐射剂量(率)监测仪。 |
B.负责移动式射线探伤装置的出入库管理及安全状况检查。 |
C.发现辐射安全隐患及时向辐射安全和防护负责人报告。 |
D.负责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辐射防护知识和监测仪表操作技能的培训 |
A.定期组织对探伤室、探伤装置和放射源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并记录 |
B.负责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
C.负责定期对射线探伤装置及保管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并记录 |
D.负责作业前后对探伤装置进行安全检查,作业过程中对作业场所进行安全检查 |
A.较大辐射事故 |
B.重大辐射事故 |
C.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D.一般辐射事故 |
A.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 |
B.Ⅱ类、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 |
C.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 |
D.Ⅴ类与豁免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 |
A.工件内部晶格结构 |
B.工件内部原子结构 |
C.工件内部缺陷 |
D.工件内部力学结构 |
A.铸铁屏蔽体 |
B.贫铀屏蔽体 |
C.紫铜屏蔽体 |
D.铝合金屏蔽体 |
A.5 年 |
B.10 年 |
C.30 年 |
D.50 年 |
A.探伤装置生产厂名称 |
B.产品名称 |
C.出厂编号 |
D.探伤装置生产厂的性质 |
A.40N |
B.100N |
C.200N |
D.400N |
A.质量不超过 100kg |
B.质量不超过 1000kg |
C.质量不超过 300kg |
D.质量不超过 50kg |
A.40~200mm |
B.10~100mm |
C.3~15mm |
D.3~20mm |
A.辐射剂量率 ≥ 15μGy•h-1 |
B.2.5μGy•h-1 < 辐射剂量率 ≤ 15μGy•h-1 |
C.辐射剂量率 ≤ 2.5μGy•h-1 |
D.辐射剂量率 ≤ 150μGy•h-1 |
A.为判断放射源是否能在导源管中移动自由 |
B.为判断放射源是否回收到探伤设备中 |
C.为判断放射源是否在导源管中 |
D.为判断导源管中是否存在放射源 |
A.每天 |
B.每月 |
C.每季度 |
D.每年 |
A.1μGy•h-1 |
B.10μGy•h-1 |
C.0.1μGy•h-1 |
D.0.001μGy•h-1 |
A.连续监测 |
B.固定监测 |
C.定点监测或巡测 |
D.累计监测 |
A.放射源所发出的 X 射线 |
B.放射源所发出的伽马(γ)射线 |
C.放射源所发出的阿尔法(α)射线 |
D.放射源所发出的贝塔(β)射线 |
A.导源管在工作过程中被异物砸坏变形 |
B.安全闭锁已完全打开 |
C.安全闭锁未完全打开 |
D.目前尚未清楚某种原因 |
A.为了方便打开安全锁操作 |
B.为了避免射线直接照射人体 |
C.为了避免打开安全锁时,弹簧意外弹出,造成人身伤害 |
D.为了防止其他机械事件 |
A.使用个人剂量计 |
B.使用便携式 NaI(Tl)伽马谱仪 |
C.使用便携式辐射剂量(率)监测仪 |
D.使用个人剂量报警仪 |
A.理论计算的最大装源活度 |
B.设计的最大额定装源活度 |
C.与相似装置类比得到的最大装源活度 |
D.最大装源活度(由单位某工程师确定) |
A.5 日内 |
B.20 日内 |
C.15 日内 |
D.30 日内 |
A.该辐射剂量(率)监测仪的生产厂家是否已转产或倒闭 |
B.该辐射剂量(率)监测仪是否在检定范围内,是否能够正常使用(简单的判断方法) |
C.该辐射剂量(率)监测仪的单位是否采用国际标准单位 |
D.探伤人员是否都会熟练使用该辐射剂量(率)监测仪 |
A.与警示灯联锁 |
B.与探伤室内的照明灯联锁 |
C.与摄像头联锁 |
D.与门机联锁 |
A.1 名以上工作人员 |
B.2 名以上工作人员 |
C.3 名以上工作人员 |
D.5 名以上工作人员 |
A.负责辐射防护用品与应急物资的管理及发放 |
B.负责作业前后对探伤装置进行安全检查,作业过程中对作业场所进行安全检查 |
C.负责定期对射线探伤装置及保管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并记录 |
D.组织本单位相关部门及人员开展辐射应急行动 |
A.探伤单位内正职领导担任 |
B.探伤单位内任何一名副职领导担任 |
C.探伤单位内负责辐射安全和防护的领导担任 |
D.也可由上级管理部门外派一名副职领导兼任 |
A.一般辐射事故 |
B.重大辐射事故 |
C.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D.较大辐射事故 |
A.射线强度减弱得越多,即射线透过该物质的强度就越小 |
B.射线强度减弱得越多,即射线透过该物质的强度就越大 |
C.射线强度减弱得越小,即射线透过该物质的强度就越小 |
D.射线强度增加得越多,即射线透过该物质的强度就越小 |
A.相适应的换源器 |
B.适应的准直器 |
C.另一个放射源容器 |
D.不相适应的换源器 |
A.容器内的放射源 |
B.生产单位生产的放射源 |
C.研制单位研制的放射源 |
D.探伤单位的备用放射源 |
A.将放射源输送到源容器 |
B.将放射源输送到伽马探伤装置的任何部位 |
C.将放射源输送到顶端 |
D.将放射源输送到输源管的中段位置 |
A.输入专门设置的密码后 |
B.专用撬棍撬开安全锁后 |
C.专用钥匙打开安全锁后 |
D.专用口令解开安全锁后 |
A.1.17、1.33MeV |
B.0.662MeV |
C.0.060MeV |
D.0.280MeV |
A.32 天 |
B.128 天 |
C.120 天 |
D.74 天 |
A.辐射剂量率≤15μGy•h-1 |
B.辐射剂量率≤2.5μGy•h-1 |
C.辐射剂量率≤1μGy•h-1 |
D.辐射剂量率≤0.15μGy•h-1 |
A.放射性区与非放射性区 |
B.红区和绿区 |
C.黄区与白区 |
D.监督区与控制区 |
A.了解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值,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安慰 |
B.控制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不超过单位的管理限值,保障辐射工作人员的职 业健康安全 |
C.了解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值,对辐射工作人员的家属有所交代 |
D.了解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值,以便对上级管理部门有个合理的交代 |
A.10mGy•h-1 |
B.100mGy•h-1 |
C.500mGy•h-1 |
D.1Gy•h-1 |
A.方圆 80km 范围内的公众 |
B.远离放射源暂存库的工作人员 |
C.周围的工作人员和公众 |
D.整个人类 |
A.只要在装车时对探伤装置进行监护 |
B.只要在卸车时对探伤装置进行监护 |
C.只要在运输途中停车休息时对探伤装置进行监护 |
D.必须全程监护探伤装置 |
A.发扬“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速战速决;人多力量大,全员参与,群策群力, 现场立即解决故障 |
B.尽量用长绳将伽马探伤设备拖至屏蔽处进行故障处理(如墙角) |
C.不要用铅皮等屏蔽物将输源管及设备过牢盖死,以免影响后处理 |
D.处理时,采用防止外照射的三种基本方法:屏蔽、距离、时间,尽量采用屏蔽及距 离 |
A.必须在驱动缆一侧操作 |
B.必须在驱动缆正中操作 |
C.不受限制地在驱动缆的任何位置操作 |
D.必须最便利于操作的位置操作 |
A.不必专车运输,但必须专人押运 |
B.必须专车运输,但不必专人押运 |
C.必须专车运输,专人押运 |
D.必须专车运输,武装押运 |
A.超过 10 年 |
B.超过 8 年 |
C.超过 5 年 |
D.超过 2 年 |
A.活动实施前 10 日内 |
B.活动实施前 15 日内 |
C.活动实施前 7 日内 |
D.活动实施前 30 日内 |
A.半自动探伤装置进行探伤 |
B.全手动探伤装置进行探伤 |
C.全自动探伤装置进行探伤 |
D.半手动探伤装置进行探伤 |
A.不相同于 |
B.差于 |
C.略差于 |
D.相同于 |
A.通过中级以上辐射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
B.通过初级以上辐射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
C.通过高级以上辐射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
D.通过高级以上辐射安全培训,不必经考试直接持证上岗 |
A.遵守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执行射线探伤作业相关的操作规程 |
B.定期组织对探伤室、探伤装置和放射源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并记录 |
C.负责作业前后对探伤装置进行安全检查,作业过程中对作业场所进行安全检查 |
D.发现辐射安全隐患及时向辐射安全和防护负责人报告 |
A.每年 12 月 31 日前向环保部门提交本年度的评估报告 |
B.每年 9 月 31 日前向环保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 |
C.每年 5 月 31 日前向环保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 |
D.每年 1 月 31 日前向环保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 |
A.一般辐射事故 |
B.较大辐射事故 |
C.重大辐射事故 |
D.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A.在探伤作业时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人员受照剂量 |
B.负责辐射防护用品与应急物资的管理及发放 |
C.负责辐射安全和防护机构及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
D.负责移动式射线探伤装置的出入库管理及安全状况检查 |
A.设置 2 名本科学历以上辐射安全和防护负责人和 2 名辐射防护人员或安全员 |
B.设置 2 名本科学历以上辐射安全和防护负责人和 1 名辐射防护人员或安全员 |
C.设置 1 名本科学历以上辐射安全和防护负责人和 1 名辐射防护人员或安全员 |
D.设置 1 名本科学历以上辐射安全和防护负责人和 5 名辐射防护人员或安全员 |
A.重大辐射事故 |
B.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C.较大辐射事故 |
D.一般辐射事故 |
A.本人没有传染疾病的工作人员,才可参加探伤工作 |
B.没有家族癌症发病史的工作人员,方可参加探伤工作 |
C.符合辐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探伤工作 |
D.已有孩子且孩子健康的工作人员,方可参加探伤工作 |
A.负责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
B.负责移动式射线探伤装置的出入库管理及安全状况检查 |
C.组织本单位相关部门及人员开展辐射应急行动 |
D.组织对本单位的辐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 |
A.较大辐射事故 |
B.严重辐射事故 |
C.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
D.一般辐射事故 |
A.Ⅴ类、豁免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 |
B.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 |
C.Ⅱ类、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 |
D.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 |
A.专车运输 |
B.灯光报警 |
C.专人押运 |
D.专职司机 |
A.1 人 |
B.2 人 |
C.3 人 |
D.5 人 |
A.用手捡拾源辨 |
B.远离 |
C.立即报告 |
D.应急处置 |
A.出源过程 |
B.曝光过程 |
C.收源过程 |
D.源在容器中 |
A.5 年 |
B.10 年 |
C.15 年 |
D.20 年 |
A.2 |
B.3 |
C.4 |
D.5 |
A.没有临时贮存场所 |
B.没有红外和监视器 |
C.没有保险柜 |
D.保险柜没有粘贴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
A.5μSv/h |
B.10μSv/h |
C.15μSv/h |
D.20μSv/h |
A.伽马射线探伤机必须在能够提供水电的场所进行探伤。 |
B.伽马射线放射源都有一定的半衰期,有些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源,如 Ir-192 更换频繁, 给长期使用带来不便。 |
C.辐射能量固定,无法根据试件厚度进行能量调节,当穿透厚度与能量不适配时,灵 敏度下降较严重。 |
D.伽马射线放射源的活度随时间减弱,无法进行调节,当源的活度较小时,曝光时间过长使工作效率降低。 |
E.固有不清晰度比 X 射线大,对于同样材料的工件及照射条件下,其灵敏度低于 X 射线机 |
A.源辫返回到源容器后,该锁方能锁死 |
B.安全锁锁死时,源辫应不能移动 |
C.安全锁具有智能化控制功能 |
D.安全锁打开后,源辫方能移离源容器 |
E.钥匙不在锁上时,安全锁仍能锁死 |
A.应佩戴个人剂量计 |
B.应佩戴个人剂量报警仪 |
C.应携带固定式伽马谱仪 |
D.个人剂量计和个人剂量报警仪必须专人专用 |
E.个人剂量计必须每人一个 |
A.伽马射线有很强的穿透性,能不同程度地透过被检材料,对照相胶片产生感光作用 |
B.伽马射线的穿透能力不强,相同能量的伽马射线对同一材料的穿透性是不同的 |
C.当射线通过被检查的工件时,因工件缺陷对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使射线透射到胶片上的强度不一样,即胶片感光程度就不一样 |
D.当射线通过被检查的工件时,因工件缺陷对射线的吸收能力是相同的,使射线透射 到胶片上的强度一样的,即胶片感光程度是一样的 |
E.依靠胶片感光程度就不一样,就能准确、可靠、非破坏性地显示缺陷的形状、位置 和大小 |
A.源容器 |
B.输源管 |
C.联锁装置 |
D.源辫 |
E.控制部件 |
A.穿透能力强,探测厚度大 |
B.不用水、电,特别适用于野外作业和在役设备的检测 |
C.不进行探伤工作时不存在辐射防护问题 |
D.可以连续运行,且不受温度、压力、磁场等外界条件影响 |
E.无易损部件,设备故障低 |
A.通过巡测,发现的辐射剂量(率)水平异常高的位置 |
B.探伤室门外 30cm 离地面高度为 1m 处,测门的左、中、右侧 3 个点和门缝四周 |
C.探伤室墙外或邻室墙外 30cm 离地面高度为 1m 处,每个墙面至少测 3 个点 |
D.人员可能到达的探伤室屋顶或探伤室上层外 30cm 处,至少包括主射束到达范围的5 个监测点 |
E.人员经常活动的位置 |
A.缺陷的形状 |
B.缺陷的位置 |
C.缺陷的大小 |
D.被检工件的原子结构 |
E.被检工件的力学结构 |
A.配备 2 名以上操作人员 |
B.操作人员应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 |
C.配备 5 名以上操作人员 |
D.操作人员应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掌握相关知识,但未必参加考核 |
E.操作人员应考核合格 |
A.Ir-192 伽马射线探伤机 |
B.Se-75 伽马射线探伤机 |
C.“S”通道型伽马射线探伤机 |
D.Co-60 伽马射线探伤机 |
E.M 类伽马射线探伤机 |
A.利用曲柄摇手继续往收源方向用力摇动 |
B.关闭源容器的安全锁 |
C.将放射源进行反复送出和收回 |
D.拆卸源导管 |
E.拆卸驱动缆 |
A.立体地 |
B.毁伤性地 |
C.准确地 |
D.可靠性地 |
E.非破坏性地 |
A.核素名称 |
B.出厂活度 |
C.源外形尺寸 |
D.生产单位 |
E.放射源的国家编码 |
A.F 类(固定式) |
B.S 类(随机式) |
C.M 类(移动式) |
D.C 类(组合式) |
E.P 类(便携式) |
A.应专人专用 |
B.应正确佩戴 |
C.应注意保护,避免受到高温、水泡、挤压等 |
D.从事辐射探伤工作时应一直佩戴 |
E.不需要记录监测数据 |
A.立即采取措施 |
B.疏散无关人员 |
C.保护现场 |
D.及时向单位领导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汇报 |
E.立即打电话 119 和 120 及时报警求援 |
A.辐射剂量(率)监测仪的检查 |
B.伽马探伤设备的安全状态检查 |
C.驱动系统和导管等附件安全检查 |
D.工作人员的身份证检查 |
E.源的盘存、源库的保卫及双人双锁管理制度检查 |
A.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 |
B.购买放射源的经费支出情况 |
C.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
D.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或者送贮情况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台账 |
E.场所和工作人员的监测情况及监测数据 |
A.负责探伤机的作业操作 |
B.定期组织对探伤室、探伤装置和放射源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并记录 |
C.组织开展相关辐射监测,并负责监测数据的记录及管理 |
D.负责个人剂量计及辐射监测仪的维护、检定及比对 |
E.负责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辐射防护知识和监测仪表操作技能的培训 |
A.非破坏性 |
B.破坏性 |
C.全面性 |
D.主动性 |
E.全程性 |
A.探伤装置设计者姓名 |
B.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
C.产品名称 |
D.放射源核素名称 |
E.设计的最大装源活度 |
A.Co-60 |
B.U-238 |
C.Am-241 |
D.Ir-192 |
E.Sr-90 |
A.应每年送有检定资质的计量部门进行检定 |
B.可送任何一家有标准伽马放射源的单位进行检定 |
C.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
D.将检定证书归档保存 |
E.检定合格标签粘贴于监测仪上 |
A.严禁带源私自拆卸主机进行维修 |
B.主机的维修至少应由高中毕业以上的探伤人员进行 |
C.探伤机及换源器不要长期存放在潮湿的环境里,也不要让沙土进入主机中,特别要注意防海水腐蚀 |
D.对驱动系统要经常保养,建议用柴油对钢丝绳进行清洗,驱动缆、导源管不使用时要盖好两端的“封堵” |
E.当导源管中钢丝绳爬高高度超过 10 米,摇起来吃力时,建议在钢丝绳上多加柴油 |
A.将作业时被检物体周围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大于 15μGy•h-1的范围内划为控制区 |
B.沿控制区边界拉上警戒绳 |
C.在控制区边界上设置清晰可见的“禁止进入”警告牌 |
D.沿控制区边界必须砌起一道混凝土墙对控制区进行实体屏障隔离 |
E.射线探伤作业人员应在控制区边界外操作 |
A.驱动与源辫子、驱动与设备、导管与设备、导管与导管连接情况以及源辫子的磨损、 驱动揽的磨损情况检查 |
B.探伤室的门机联锁、灯铃、警示标识检查 |
C.移动探伤分区的警戒线及警示标志标识检查 |
D.剂量监测设备 |
E.消防器材检查 |
A.负责辐射安全和防护机构及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
B.负责维修、检定个人剂量计和辐射监测仪表 |
C.负责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
D.组织本单位相关部门及人员开展辐射应急行动 |
E.组织对本单位的辐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 |
A.固定式辐射剂量(率)监测仪 |
B.气泡中子剂量计 |
C.便携式辐射剂量(率)监测仪 |
D.个人剂量计 |
E.个人剂量(率)报警仪 |
A.驱动缆与源辫子是否连接牢固 |
B.接头是否磨损 |
C.阴阳接头配合间隙是否合适 |
D.驱动系统与主机的连接是否可靠 |
E.导管与准直器的连接等是否可靠 |
A.铅罐 |
B.屏蔽墙 |
C.迷道 |
D.连锁屏蔽门 |
E.警示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