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家庭出身 |
B.个人基本信息 |
C.旁系亲属情况 |
D.工作岗位 |
E.剂量监测结果 |
A.核素名称 |
B.放射源编码 |
C.出厂时间 |
D.活度 |
E.来源及去向 |
A.设备出现故障或违章操作 |
B.源辫子发生脱落、断裂并掉在源导管中 |
C.恐怖分子恶意破坏 |
D.工作人员在收源导管时不经意间使源辫掉在地上 |
E.放射源被其他人员捡走 |
A.工作人员应取得培训资质,并按操作规程操作 |
B.工作结束后检查源辫是否回到容器的安全屏蔽位置 |
C.正确使用辐射剂量(率)监测仪,每次探伤作业结束后及探伤设备出入库时进行辐射剂量(率)水平测量,确定放射源在探伤容器内 |
D.由专业人员处理设备故障,严禁近距离接触放射源 |
E.做好探伤设备的保安工作,以免丢失被盗 |
A.单位人员学历变动情况 |
B.辐射事故及应急响应情况 |
C.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核技术利用项目情况 |
D.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整改情况 |
E.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落实情况 |
A.紧急情况 |
B.正常情况 |
C.突发事件 |
D.执行应急程序 |
E.正常情况及执行应急程序 |
A.遵守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执行射线探伤作业相关的操作规程 |
B.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和个人剂量报警仪,熟练使用辐射监测仪 |
C.负责本单位的辐射应急行动指挥 |
D.负责作业前后对探伤装置进行安全检查,作业过程中对作业场所进行安全检查 |
E.发现辐射安全隐患及时向辐射安全和防护负责人报告 |
A.安全锁锁死时源辨不能移动 |
B.安全锁打开后,源辨方能移离源容器 |
C.源辨返回源容器后,安全锁才能锁死 |
D.只有专用钥匙打开安全锁后才能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
E.钥匙不在锁上时,安全锁仍能锁死。 |
A.检查外观 |
B.核对编号 |
C.设备表面辐射监测 |
D.确认源辨在容器内 |
E.做好记录 |
A.专车运输 |
B.全封闭车厢 |
C.设置放射性标志或危险标志 |
D.专人押运 |
E.全称监护 |
A.屏蔽容器 |
B.安全锁 |
C.联锁装置 |
D.控制缆接头 |
E.输源管接头 |
A.辐射安全许可证 |
B.公司法人 |
C.辐射安全负责人 |
D.操作人员信息及资质证书 |
E.监督举报电话 |
A.安全锁 |
B.联锁装置 |
C.源辨位置指示器 |
D.输源管 |
E.驱动装置 |
A.与探伤机联锁 |
B.与门联锁 |
C.具有报警功能 |
D.可设置报警阈值 |
E.仪器报警后工作人员可以进入探伤室 |
A.γ射线是由放射性元素激发,能量不变。强度不能调节,只随时间成指数倍减小。 |
B.在开机并加上高压后才产生 γ 射线。 |
C.γ射线机与 X 射线机比较具有设备简单、便于操作、不用水电等特点。 |
D.γ 射线能透照时不需要电源,方便野外工作。 |
A.热释光剂量计 |
B.电子式剂量报警仪 |
C.热释光和电子式两者选其一 |
D.热释光剂量计佩戴在防护服里边 |
E.电子式计量报警仪佩戴在防护服外边 |
A.负责场所区域划分与控制 |
B.场所限制区域的人员管理 |
C.场所辐射监测 |
D.确认放射源返回装置 |
E.负责探伤装置的领取与归还 |
A.利用保险柜现场保存 |
B.保险柜应有电离辐射标志 |
C.专人保管 |
D.24 小时值班 |
E.设置红外或监视装置 |
A.探伤室门外 30cm 离地 1m 处 |
B.门的左、中、右三点 |
C.门上、中、下三点 |
D.门缝四周 |
E.探伤室墙外或邻室墙外 3 个点 |
A.安装或拆卸驱动装置时,源辨应不能移离源容器 |
B.安装或拆卸驱动装置时,源辨应能移离源容器 |
C.非工作状态时,联锁开关在“关或 CLOSE”位置,源辨应锁闭在源容器内 |
D.工作状态时,联锁开关在“开或 OPEN”位置,驱动装置始终保持与源容器的连接 |
E.工作状态时,驱动装置可随时断开与源容器的连接 |
A.与探伤机可靠连接 |
B.与探伤装置分离 |
C.随放射源一起更换 |
D.与容器内的放射源一一对应 |
E.与容器中放射源没有关系 |
A.至少有 2 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场 |
B.3 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场 |
C.4 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场 |
D.每个人都佩戴个人剂量计和剂量报警仪 |
E.必须配备一台便携式辐射剂量监测仪 |
A.将探伤机保存在合格的源库 |
B.将探伤机锁在保险柜中 |
C.出入库对探伤机表面进行辐射监测 |
D.确认源在容器内 |
E.做好领取、归还记录 |
A.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显示源辨在源容器内或外 |
B.用数字显示源辨离开源容器的距离 |
C.用音响提示源辨已离开源容器 |
D.通过控制导管与源辨连接 |
E.通过输源管与源辨连接 |
A.双人双锁 |
B.单人单锁 |
C.1 人专责保管 |
D.2 人专责保管 |
E.携带剂量报警仪 |
A.探伤源 |
B.探伤场所 |
C.被检物体 |
D.照射方向 |
E.屏蔽条件 |
A.仪表打开 |
B.监测仪没有与防护门钥匙串一起 |
C.监测仪没有与探伤装置安全锁串一起 |
D.不与探伤机联锁 |
E.不与防护门联锁 |
A.A |
B.B |
C.C |
D.D |
E.E |
A.A |
B.B |
C.C |
D.D |
E.E |
A.衰变常数 |
B.性质 |
C.活度 |
D.污染程度 |
A.α 射线 |
B.β 射线 |
C.γ 射线 |
D.中子 |
A.仪器的能量响应是否符合要求 |
B.是否具有远程传输数据功能 |
C.能否具备核素识别功能 |
D.是否具备自动扣除本底功能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相关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场所监测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相关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场所监测 |
A.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即在围裙内侧佩带个人剂量计, 在围裙外侧佩带个人剂量报警仪 |
B.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即在围裙内侧佩带个人剂量报警仪,在围裙外侧佩带个人剂量计 |
C.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一个佩带在围裙内侧用来估算皮肤和眼睛的当量剂量,另一个佩带在围裙外侧用来估算有效剂量 |
D.带有防护围裙工作的情况,需要使用两个剂量计,一个佩带在围裙内侧用来估算有效剂量,另一个佩带在围裙外侧用来估算皮肤和眼睛的当量剂量 |
A.警告标志可设置在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运输工具上 |
B.警告标志通常只设置在放射性工作场所入口,出口不需要设置 |
C.警告标志可设置在室外、野外作业安全防护区域 |
D.警告标志可设置在放射性同位素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置 |
A.在进出口设立醒目的警告标志 |
B.警告标志通常设置为黄色 |
C.控制区通常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
D.控制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 |
A.时间防护法 |
B.距离防护法 |
C.屏蔽防护法 |
D.源项控制法 |
A.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
B.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 |
C.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
D.世界卫生组织(WHO) |
A.α 射线 |
B.质子 |
C.β 射线 |
D.γ 射线 |
A.4.2 |
B.3.1 |
C.2.5 |
D.4.8 |
A.随机性效应 |
B.确定性效应 |
C.躯体效应 |
D.遗传效应 |
A.辐射效应严重程度 |
B.致癌效应 |
C.辐射效应发生概率 |
D.遗传效应 |
A.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 |
B.内照射和外照射 |
C.远期效应和早期效应 |
D.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
A.与衰变无关 |
B.某个原子核衰变的几率 |
C.单位时间(如 1s 或 1a)内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 |
D.原子核的重量 |
A.核素的化学性质是否活跃 |
B.稳定核素是否能发生衰变的概率 |
C.放射性核素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 |
D.核素的寿命长短 |
A.质量重 |
B.携带有足够的能量 |
C.体积大 |
D.速度快 |
A.千卡 |
B.千米 |
C.千瓦时 |
D.电子伏特(eV) |
A.带正电 |
B.带负电 |
C.不带电 |
D.不确定 |
A.核外电子放出的光子 |
B.原子核能级跃迁退激时释放出的射线 |
C.质子发出的光子 |
D.中子发出光子 |
A.α 粒子<β 粒子<γ 射线 |
B.α 粒子<γ 射线<β 粒子 |
C.γ 射线<α 粒子<β 粒子 |
D.β 粒子<γ 射线<α 粒子 |
A.Tl-208 和 Pb-208 |
B.Sr-90 和 Y-91 |
C.H-1、H-2 和 H-3 |
D.Co-60和Co-60m |
A.没有关系 |
B.不唯一 |
C.不知道 |
D.唯一的 |
A.质子数 |
B.中子数 |
C.核外电子数 |
D.质子数和中子数 |
A.本底调查 |
B.常规监测 |
C.退役终态监测 |
D.应急监测 |
A.应急计划 |
B.应急预案 |
C.单位主要领导 |
D.上级主管部门 |
A.放射性物质 |
B.射线装置 |
C.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D.密封源 |
A.为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当量剂量或全身有效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B.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资料 |
C.为内照射个人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D.为公众受照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A.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 γ 射线的影响 |
B.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 α 射线的影响 |
C.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中子的影响 |
D.β 射线的测量要注意质子的影响 |
A.2 个月 |
B.3 个月 |
C.半年 |
D.1年 |
A.可靠性好 |
B.具有能谱分析功能 |
C.超阈值报警 |
D.与防护门联锁 |
A.1mSv/a |
B.20mSv/a |
C.50mSv/a |
D.150mSv/a |
A.为了便于辐射防护管理 |
B.在现行的基本安全标准 GB18871-2002 中将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分区 |
C.放射性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和操作区 |
D.为了便于职业照射控制 |
A.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
B.防护手段 |
C.安全措施 |
D.人为控制 |
A.彻底消除辐射的危害 |
B.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以合理达到到的最低水平 |
C.避免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
D.降低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 |
A.水 |
B.水泥 |
C.铁 |
D.铅 |
A.正比 |
B.反比 |
C.平方正比 |
D.平方反比 |
A.工业探伤 |
B.核能发电 |
C.医疗照射 |
D.辐射育种 |
A.为了比较不同类型的辐射引起的不同生物学效应 |
B.无量纲,它描述了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全身总危害的贡献 |
C.为了统一表示各射线对机体的危害效应 |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
A.急性效应 |
B.遗传效应 |
C.确定性效应 |
D.随机性效应 |
A.只与辐射的种类相关 |
B.与辐射的种类和辐射的能量相关 |
C.只与辐射的能量相关 |
D.不确定 |
A.弹性散射 |
B.非弹性散射 |
C.慢化 |
D.光电效应 |
A.微波 |
B.手机辐射 |
C.间接电离 |
D.直接电离 |
A.高 |
B.低 |
C.强 |
D.多 |
A.中子不带电 |
B.中子带正电 |
C.中子带负电 |
D.有的中子带正电,有的带负电 |
A.光子 |
B.原子核发射的电子 |
C.氢的原子核 |
D.核外电子 |
A.α 粒子 |
B.β+粒子 |
C.β-粒子 |
D.中子 |
A.正电子也可能是负电子 |
B.紫外线 |
C.光子 |
D.原子核 |
A.稳定核素多 |
B.不稳定核素多 |
C.稳定核素和不稳定核素一样多 |
D.不清楚 |
A.二分之一 |
B.四分之一 |
C.八分之一 |
D.十六分之一 |
A.60Co辐射源 |
B.192Ir 辐射源 |
C.X 射线探伤机 |
D.137Cs 辐射源 |
A.计数率 |
B.性别 |
C.停留时间 |
D.污染水平 |
A.核技术利用中发生的辐射事故 |
B.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发生的辐射事故 |
C.铀矿冶及伴生矿开发利用中发生的环境辐射污染事故 |
D.放射性物质运输中发生了翻车事故,但放射性物质没有泄漏与失控。 |
A.为公众受照剂量评价提供资料 |
B.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
C.检验工作场所是否符合辐射防护标准 |
D.为了应付管理部门的检查 |
A.常规监测 |
B.任务相关监测 |
C.特殊监测 |
D.场所监测 |
A.剂量率 |
B.个人剂量 |
C.活度 |
D.能谱 |
A.个人剂量计 |
B.个人剂量计、直读式剂量计 |
C.个人剂量计、剂量率仪 |
D.个人剂量计、直读式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 |
A.职业内照射剂量 |
B.职业外照射剂量 |
C.职业照射剂量 |
D.天然辐射照射剂量 |
A.15mSv/a |
B.50mSv/a |
C.20mSv/a |
D.500mSv/a |
A.不惜一切代价使个人剂量尽可能低 |
B.使得企业的经济损失最小 |
C.在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
D.最优化就是指将个人剂量降到最低值 |
A.2001 |
B.1998 |
C.2002 |
D.1992 |
A.保护人类 |
B.保护环境 |
C.限制一切有关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 |
D.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降低到合理可达尽可能低的水平 |
A.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
B.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 |
C.国际原子能机构 |
D.国际劳工组织 |
A.核电厂 |
B.医疗照射 |
C.氡照射 |
D.人工辐射源 |
A.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 |
B.剂量越大,辐射效应越严重 |
C.有明确的阈值 |
D.主要针对小剂量、小剂量率的慢性照射 |
A.种系演化程度越高,机体越复杂,对辐射越不敏感 |
B.妇女在怀孕前 50 天辐射对胎儿影响最大 |
C.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辐射敏感性 |
D.DNA 含量高的细胞比 DNA 含量低的细胞更可能受到电离辐射损伤 |
A.衰变没有规律 |
B.所有的原子瞬间一次全部完成衰变 |
C.放射性的原子数量越衰变越多 |
D.衰变过程遵循明确的统计规律 |
A.放射性核素一天内衰变的原子数 |
B.放射性核素一周内衰变的原子数 |
C.放射性核素一年内衰变的原子数 |
D.放射性核素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 |
A.稳定核素 |
B.不稳定核素 |
C.所有的已发现的核素 |
D.所有的原子 |
A.能量 |
B.质量 |
C.数量 |
D.速度 |
A.带正电 |
B.带负电 |
C.不带电 |
D.不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