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作者:晏殊 朝代:宋代内容: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如风,牵系人情。鉴赏
: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词中化用金昌绪的《春怨》和王昌龄的《闺怨》诗,但有神无迹,如轻霜溶水,泯融无痕。诗词都写到莺声惊梦生恼,春柳触发怨情,但诗中闺妇听莺声而小庭追打,见柳色而直说悔意,明朗爽利,感情真切;词里的香阁女子却只是浓睡不起,宿妆不整,娴静温婉,含而不露。二者相比,感情表现上有隐显曲直之别,声情口吻上有坦露含蓄之殊,语言上有质朴明快和清丽优雅之异,意趣、韵味也自判然不同。
上片起笔“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词意陡生顿挫。面对烂漫春光,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意趣索寞,“香阁浓睡”,情态异常。着一“恼”字,既是贯下,也暗暗承上。上两句描绘春景,是为了衬示香阁女子的怨思,即以乐景而反衬哀情,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把离情怨思烘托得更加强烈。由于人物内心状态的异常,观景亦有异常之感:春色娱人,莺声悦耳,是常情;而春色恼人,闻莺心烦,则是变态。词中香阁女子所以对春色视而不见,恹恹无绪,黯黯思睡,听到莺声却生恼恨,实际是因春感怀,睹景伤情。莺声惊睡,也许还惊破了好梦。下片“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为人物描写。眉叶、舞腰,既是咏柳,也是写人,杨柳枝叶的纤细袅娜,女子眉腰的秀美窈窕,词人生花妙笔的晕染下,相互叠印复合。柳如美人,美人似柳,形象隽丽,比喻贴切,既写出柳的风神,也显出人的韵致。“宿妆”,隔夜未整的残妆。词里的“宿妆成”,是指香阁浓睡的女子醒来,无心梳洗,懒于修饰。此处虽不明白言情,而从“宿妆”不整的容态中自然溢露出一种难以言传的幽怨。结拍“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三句正面点示题旨。“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这三句意思是:柳芽茁长的春意,萦拂柳条的春风,以及柳枝上的莺啼,柳树间的烟锁,无不牵系着闺中人的情思。“牵系”二字,切柳丝。全篇明以柳起,暗以柳结,中间所及,关涉到柳,联想古诗词中常用的柳的内涵自知“人情”为何。
全词着意描写浓春烟景中,巧妙地将杨柳的丝缕和人物的纷乱心绪牵连绾合,衬写出香闺女子的春怨,情景交融,别具风情。车发太原
哀次女昭质
同谷之毅夫寿丞登天平山看红叶
妙高台通云禅师塔用无畏韵
登燕子矶
题吷庵同年填词图
赠王莪孙丈
为吴敬臣题刘凋所画手卷
高阳台·将反魏塘疏香女子亦以次日归吴下置酒话别离怀惘惘
为无畏题王渔洋诗稿卷子
为叔通题江韬叔行书卷子
文殊院
峨眉龙门峡
冒雨游江郎山
为杨旡恙题湖山旡恙卷子
挽石遗年丈十首选四 其一
挽石遗年丈十首选四 其二
挽石遗年丈十首选四 其三
挽石遗年丈十首选四 其四
高二适渝州来书奉答
赠刘鸿生
清平乐 题单家店曹公亭
卜算子 极乐寺观心畲王孙画松
千秋岁 和太虚韵,为讱庵丈题填词图
浣溪纱 为榆生题彊村授砚图
鹧鸪天 为朱象甫题海天梦月图
月上海棠 为瓶斋题林今雪女士玉步摇画幅
应天长 为帅南题芭蕉画册
浪淘沙 墨巢作默盦太守生日
浣溪纱 题止庵丈辛卯梦游图,为叔通作
相见欢 为病树作,题佳住楼词意图
八声甘州 为吴湖帆题其亡室静淑夫人绿遍池塘草词意图
临江仙 题南通州费氏澹远楼图
菩萨蛮 和心畲逸士见忆之作
台城路 为余素盦题词砚斋品砚图
浣溪纱 为王欣夫题学礼斋饯春图
千秋岁 无恙将归虞山,以己卯九月所画菊帧见赠,依调奉答
搀星
挽聂功庭军门
挽诗十首 熙大司成吉甫
王大司成莲生
崇太傅文山
李中丞简堂
延将军松岩
徐太荫傅轩
寿将军眉峰
王侍禦梅岑
崇学士鹤汀
柏学博寿节
谨农部心{氵具}
秦中
谒孝陵
重庚纪事一百首
重庚纪事一百首 其二
重庚纪事一百首 其三
重庚纪事一百首 其四
重庚纪事一百首 其五
重庚纪事一百首
莫愁湖 其一
莫愁湖 其二
自来水思膏泽之下于民也
江行
脚踏车
瑶琳仙境
自勉
爆竹吟二首 其一
爆竹吟二首 其二
赞园丁
七月清秋
古城夜景
晚春二首 其一
晚春二首 其二
贺毕业生
春归
端阳感怀二首 其一
端阳感怀二首 其二
赏秋
蟹螯
缅怀文学家刘半农
贺外甥女生日
暮年感怀二首 其一
暮年感怀二首 其二
闲居二首 其一
闲居二首 其二
自遣
自励
寒雁
杏花吟
咏菊
翠堤访柳二首 其一
翠堤访柳二首 其二
晚晴
鹤顶花
适园
凭吊杜康墓
谒岳坟
朝阳路上
泛舟西湖
琴川一日游
钱塘抒怀